7月20日,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在香港宣布,因應大中華地區持續增長的需求,該交易所于6月在香港設立數據接入點,為區內會員提供高速、直接及具成本效益的交易系統連接服務。這是繼新加坡后該交易所在亞洲的第二個接入點。
Eurex數據表明,近年亞洲地區對于海外期貨交易需求持續上升,該所亞洲區會員交易量從2006年至2010年年均增幅在3倍以上,會員數也增至18個。其中,大中華區增長更為顯著,去年至今新增2家總部在內地的會員——廣發期貨(香港)及南華期貨(香港)、5家總部在臺灣的會員,是首次有來自香港以外大中華地區的會員加入。
歐洲期貨交易所香港辦事處主管盧展輝稱,透過接入點,大中華區的會員將能在一秒內完成數次交易,“(會員)若進一步采用遠程數據服務,將交易系統設在德國,能夠進一步提高交易速度至數毫秒一筆”。此外,新增的接入點也將提高亞洲區服務的穩定性,提供了可替換數據鏈路。
目前,Eurex在新加坡設有分支,在香港和東京設有代表處,母公司德國交易所集團則在北京設有代表處。
除了在亞洲地區設立分支機構之外,Eurex亦有與亞洲地區其他交易所合作提供產品或服務。
自去年8月底起,Eurex與韓國交易所合作提供KOSPI 200指數期權的24小時交易清算服務。最新數據表明,韓國交易所是世界上成交量最大的期貨交易所,2010年交易量超36億張,而其主要交易品種就是KOSPI 200指數期權。
交易時段擴展至24小時,涵蓋歐美主要交易時段有助于投資者管理風險,歐洲期貨交易所香港辦事處副主管李馥濤表示,“比如之前因導彈引致的朝鮮半島局勢緊張,Eurex市場反應迅速,KOSPI期權成交量大增至10多萬張,而當時韓國交易所已近收市”。
此外,Eurex亦有提供Euro STOXX 50指數給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推出期權期貨產品,與東京、印度的交易所也有產品合作。
盧展輝向記者表示,未來將會繼續發展大中華區會員。Eurex目前沒有計劃與港交所及內地交易所合作,但仍然持開放態度。
至于在開發推出恒指或滬深指數產品方面,他認為要看市場需求情況再做決定,“假如推出以A股指數為標的的產品,但因投資者無法同時參與A股市場對沖風險,市場難有需求”。
作為德國交易所集團旗下的一員,德交所與紐交所的合并同樣有助于進一步加強Eurex的市場地位。
紐交所旗下的Euronext是世界第四大期貨交易所(2010年),該所旗下的Liffe交易所位于倫敦。盧展輝透露,合并后,盡管德交所及紐交所仍將相對獨立地運營,接受各自國家的監管,但Liffe將并入Eurex。
世界交易所聯合會公布的數據顯示,Eurex和Liffe交易所在歐洲期貨交易市場上所占總份額超過90%。
對于合并一事,盧展輝表示兩家交易所的絕大多數股東已經同意交易,下一步將等待監管部門的批準,他有信心即使有波折最終仍會成功合并。
資料顯示,Eurex是全球第三大期貨交易所,僅次于韓國交易所及CME集團,2010年成交量超26億張合約。其產品涵蓋股權、利率、商品、天氣等為標的的衍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