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行研究報告稱,受準備金率連續提高的累積影響和差別準備金率動態調整的約束,加之貸款新規實施降低銀行體系存款創造能力,銀行存款增長受限,共同導致了銀行信貸投放能力的減弱。同時,票據融資持續增加且增幅擴大可能表明局部實體經濟信貸需求正在放緩。
統計顯示,7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票據融資增加653億元,而6月票據融資則減少1422億元。
交行上述研究報告還稱,新增貸款回落較多,M2增速不僅遠低于16%的調控目標值,也已達到近幾年的最低點,表明前期緊縮政策的效果正加快顯現,當前流動性明顯偏緊。
政策預期:總體穩健、定向寬松
野村證券認為,貨幣政策已經轉變了7月份時的緊縮姿態,因為外部不確定性現在壓倒了通脹擔憂。“在今年余下時間保持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不變。但如果海外局勢惡化的話,相信采取的第一個政策行動將是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野村證券的理由有三:其一,8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所提出的政策“靈活性”、“防范風險準備”;其二,貨幣市場利率目前已降至2010年6月以來最低點,暗示貨幣政策可能已有所放松;其三,央行和銀監會都在鼓勵銀行以基準或優惠利率向保障房項目提供貸款,也鼓勵銀行向農村農業相關項目和中小企業放貸,此類“微調”暗示貨幣政策正微妙轉向寬松姿態。
但持年內仍將加息意見的也大有人在。“繼續加息的大門仍然敞開,年內還有1~2次加息的預期。”魯政委認為,調控重心仍在控通脹一邊。
魯政委還表示,7月份的新增信貸低于預期,主要是受到存款增加乏力的制約。可能不是需求方的原因,而主要是供給方的原因。因此,不必擔心未來經濟增長前景。
除此之外,更多經濟學家持審慎意見。“預計我國貨幣政策進入需要審慎平衡和前瞻把握的階段,總體基調依然保持穩健。”上述交行研究報告稱,公開市場操作和信貸定向寬松將是首選,匯率也可能考慮使用,準備金率和利率的使用將最為謹慎。
在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研究員付兵濤看來,當前美國、歐洲債務危機尚不明朗,中國經濟面臨多種復雜的不確定性因素,貨幣政策應該“多看少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