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不需要新增信貸井噴現象再一次發生,相反,是需要控制因預調微調而來的大規模放貸的沖動。
一種襲面而來的預期需要引起當局的高度警惕。
那就是穩健的貨幣政策不要在年末的預調微調中演化成一次年末信貸的集中爆發。
盡管還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持,但市場上年末信貸集中爆發的預期正越來越強,10月末及11月初的一些跡象性數據已經嶄露頭角。
中國證券報日前的報道已經表明,截至10月27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10月新增貸款規模約為1400多億元。從10月下旬四大行信貸投放情況看,10月21日至27日5個工作日,新增信貸猛增600多億元,信貸閘門似乎有了一夜之間突現松動的跡象。
正是在此期間,溫家寶在天津調研后提出了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的概念。隨后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更是強調了這一概念。提出“要敏銳、準確地把握經濟走勢出現的趨勢性變化,更加注重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
當前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做到適時適度,在哪些方面適時適度地預調微調,如果不強調和明確這一點,則預調微調更成為全方位各行業的預調微調,適時適度會成為經濟運行中一遇到困難就被拿來的“擋箭牌”。
這種預調微調的基調才過兩個星期,市場就已經預期全年新增貸款將在7.5萬億元左右。而前三季度新增信貸為5.69萬億元,意味著第四季度月均新增信貸會達到6000億元,這一月均數據將比三季度的月均新增信貸高出1000億元。如果僅僅是這樣,倒還算不上是年末信貸集中爆發,而只是政策預調微調后的可預期變化。
筆者擔憂的是僅兩個星期,就已經發生如此大的預期變化,等本月末的實際數據出來后,是否會是另外一種超出預期的信貸井噴的局面。
事實上,另一個現象也在提醒我們,11月初,在國有大行最后一次補交存款準備金后,存準基數擴容對資金面的影響將趨弱。如果年內存款準備金率因國內外經濟形勢需要出現一次下調的話,各銀行的信貸額度又將重回較為寬松的局面。筆者較為贊同興業銀行首席分析師魯政委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的一些觀點,一是中國需要淡定,根據本國經濟情況來決定政策調節的合適時點和選用恰當工具,不盲從;二是國內貨幣政策不能一下子放松,也不是放松得越早越好。
此外,還有一種預期也在加強,那就是財政存款集中釋放將支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繼續改善。據中金公司估計,11—12月財政存款投放量將超過1萬億元。
歐洲央行3日意外的降息雖然與歐洲央行新任行長有關聯,但其本意是以呵護和提振歐元區經濟增長為目的,中國當前的經濟增速雖有回落,但仍保持在9%的高增速以上,在中國宏觀調控方向不變(包括房地產調控)、經濟轉型步伐依舊的背景下,只要經濟增速保持在8%以上,信貸投放暫時不需要金融危機時期類似四萬億元經濟刺激拉動的政策支持。相反,以適當的信貸規模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就可以了。
因此,當前中國不需要再一次的新增信貸井噴現象的發生,相反,是需要控制因預調微調而來的大規模放貸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