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財政部9日發布的數據,今年前10月,全國財政收入為9.08萬億元,增長28.1%。業內專家指出,今年前10月中國的財政收入已超過去年全年8.3萬億元的總值,今年全年財政收入將首次超過10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財政收入增長較快的同時,超收也較多。根據今年初的安排,中國財政收入全年預算為8.9萬億元,增長8%。根據中國的預算管理規定,超收部分將納入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接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蘇明指出,今年以來,中國財政收入增速較快,其主導因素還是經濟的增長,前三季度中國GDP增長較快,GDP增長是按可比價格計算,財政收入是按現價進行計算,經濟增長會拉動財政的增長,而一般情況下財政收入增速會高于GDP增長。
蘇明說:“此外,從今年的情況看,國有企業發展較好,效益較好,上繳稅款無論是流轉稅還是所得稅對財政收入貢獻都比較顯著,同時,今年國家鼓勵出口的同時,有意識擴大了進口,這也帶動了關稅的增長,進口環節的流轉稅也隨之增長。”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目前國內的物價水平較高,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上漲5.7%,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7%,中國的稅制主要以流轉稅為主,而流轉稅受物價影響較大,這將導致財政收入的增長。”蘇明說。
近十年來,中國的財政收入增長較快,2002年全國財政收入為1.8萬億元,2003年突破2萬億元,2005年突破3萬億元,2007年突破5萬億元,2010年突破8萬億元。
從國際視角來看,近幾年,美國財政收入大概保持在4.5萬億美元左右,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一些工業化國家的財政收入大約在8500億美元到1.5萬億美元之間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財政收入的統計范圍要窄于世界通行的也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范圍,中國財政部公布的財政收入是指公共財政收入,不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社會保險基金收入,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范圍外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
蘇明說:“從縱向來看,近十年來,財政收入增長較快,這是國力提高的表現,國家財力提高后才能有基礎進行經濟的轉型,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2002年到2010年財政收入統計口徑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更加規范,口徑變化導致統計結果的不同。”
對于與國際的橫向比較,蘇明說:“應該說,中國財政收入的總體規模并不小,但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這根本原因是發展階段不同,發達國家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較高,政府對居民的社會保障標準也比較高,這對我國而言,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雖然目前中國財政收入總體規模已較大,但人均財政收入水平仍較低,根據財政部的介紹,目前,中國人均財政收入水平的世界排名處于百位之后。
面對日益增大的財政收入規模,如何優化支出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在圣彼得堡說,當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兩件事。一件是通過結構性減稅支持經濟的薄弱環節,特別是小微企業的發展,確保就業。第二件是采取多種措施調節收入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對于如何優化財政的支出結構,北京大學財經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劍文說:“支出方面,要更加考慮到國家整個的產業導向,重點扶持高新技術產業,中小企業等,要更加重視民生,要考慮到社會最急需的方面。”
在財政收入規模日漸增大的同時,監管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劉劍文建議:“應該加強預算的編制,建立政府擬方案,人大監督,吸納各方意見的機制,進一步細化預算,公開透明預算,調整財政收支體系,不是以收定支,而是以支定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