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歐債危機深入、美國經濟減速以及全球投資信心下降的影響,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流量雖然在去年全面復蘇,但其增長勢頭從第三季度開始呈現出低迷的狀態。
8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UNCTAD)在廣州發布了最新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報告顯示,雖然歐洲以及美國債務危機在2011年下半年出現惡化,影響了第三季度的跨境投資,但中國吸收外資的勢頭不減。
投資保護主義抬頭
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聯合國貿發組織全球FDI季度指數上升到147,高于2009年和2010年的平均水平,但僅相當于2007年第四季度最高峰時的一半。
但受全球經濟不穩定因素增多,特別是歐洲債務危機、美國經濟減速以及全球投資信心下降的影響,全球FDI的增長勢頭從第三季度開始呈現出低迷的狀態。
即便是上半年,也呈現出區域分布差異特征。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繼續在全球FDI流入量中占據了半壁江山,接近3680億美元。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仍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亮點。例如,流入巴西的FDI與去年上半年相比翻了一番,達320億美元。流入東亞、東南亞和拉美地區的FDI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發達國家吸收的FDI總額與2010年下半年相比下降了4%。歐洲一些主要的經濟體,如法國和德國,今年上半年吸收的FDI出現下滑。流入美國的FDI大幅下降,流入日本的FDI連續第二個半年出現下降。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投資與企業司司長詹曉寧指出,目前影響FDI復蘇的不利因素增多,主要體現為主權債務市場及與之相關的銀行業的不確定性增加,全球經濟增長處于危險的邊緣,投資者加強了避險措施以及金融市場波動加大等。投資者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多,投資決策日益謹慎。
此外,各國政策制定者由于不得不采取財政緊縮等措施來應對短期的危機,從而減少了對長期生產性投資的支持力度。
與此同時,雖然目前國際投資的總體趨勢仍是進一步走向開放和促進投資,但由于近年來限制性投資措施和監管、審批程序紛紛出臺,投資保護主義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新出臺的投資政策中,分別有32%和28%的政策是對國際直接投資進行監管和限制的。這一比例相對于上世紀90年代2%的平均水平而言有明顯的提高。一些國家的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
中國對外投資將質變
不過,雖然世界經濟仍充滿諸多不確定性,但中國吸引FDI的勢頭良好。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流入中國的外國投資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實際利用外資達到608億美元,同比增長18.4%。UNCTAD預計,今年中國吸收的FDI有可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根據UNCTAD對全球主要跨國公司的調查結果,中國仍是跨國企業在未來兩年全球投資的首選地,中國吸引外資的前景將進一步被看好。詹曉寧指出,這得益于中國整體產業結構的優化,以及地區間產業的升級和轉移。
“目前中國的投資環境還是很好的,有很大的發展機遇,而且中國吸收外資政策持續穩定透明。”詹曉寧說,部分外資企業在中國經營困難,特別是在產業升級和轉型的過程中,必然有些企業會面臨著比較大的挑戰,而對有些企業而言是個機遇。一些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勞動密集型外企向東南亞轉移,這也是中國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在繼續吸引外資的同時,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在明顯加快。2010年,中國對外投資年流量超過日本、英國,達到創紀錄的680億美元,同比增長17%,位居世界第五。對外投資總存量較10年前增長了10倍,達到了3000億美元。中國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比例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18:1,上升到2010年的2:1.
而未來十年,這一比例將很可能超過1:1。“中國對外投資可能在未來十年出現質的飛躍。”詹曉寧指出,中國巨大的外匯儲備,對外投資渠道的多元化,以及資源和環境對國內經濟發展的壓力,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換代和向低碳經濟的轉型,都推動著中國企業“走出去”。
不過,報告也指出,目前中國多數跨國企業依然是“點式”和分散的對外投資,而非真正的擁有全球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和完整的全球產業鏈。企業的跨國度與主要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經濟體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詹曉寧建議,中國的跨國企業,應該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調整的機會,通過集群式投資將產業鏈延伸到海外,全球配置資源,建立海外生產、經營基地,以直接投資與非股權經營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逐漸發展成真正的全球性跨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