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海關發布的最新外貿數據表明,10月份浙江省月度進出口值出現環比較大幅度回落。其中,出口166.9億美元,環比下降16.1%;進口73.1億美元,環比下降13.5%。
這并不是浙江省獨有的現象。14日,廣東省代省長朱小丹在廣東經濟發展國際咨詢會上表示,目前廣東已經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外貿進出口的下行趨勢,目前全球經濟低迷,直接影響到廣東這樣一個全國最大的進出口貿易的省份。
“1~6月總體情況還不錯,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同比增長26%。1至10月增幅明顯下滑,10月的出口總值同比僅增長7.8%,維持了相當一段時間的兩位數增長下降到一位數,環比還降8.7%,我們的對外貿易面臨非常大的挑戰,甚至不亞于2008年。” 朱小丹表示。
受歐債危機等外圍因素的影響,兩大外貿大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創,溫州市外經貿局外貿處處長夏林紅對本報表示,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直接刺激的結果是消費需求下滑,經銷商進貨的庫存就會減少,直接影響到浙江廣東一帶的外貿行業。
而與此同時,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需求減少之下,國際眾多班輪公司也已經開始實施撤線,縮小經營范圍;擱置運力等應急措施來應對。
歐洲航線集裝箱運價暴跌
海關總署統計顯示,10月份外貿出口1574.9億美元,同比增長15.9%,但較上月的1697億美元,下降了7.3%,下降幅度明顯。
法國海運咨詢機構據Alphaliner研究公司統計的數據顯示,10月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繼續下滑,而且跌幅開始擴大,運價再創年內新低。中國出口集裝箱除東南亞航線略有上升外,其余航線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韓國線和歐洲線跌幅最大。
歐洲航線的部分航次,最低跌至500美元/TEU,創下2009年8月來最低價,與高峰期的每標箱2100美元相比,暴跌了76%,據悉,從今年年初起往來亞洲與北歐航線的運費已下降54%,而亞洲至美國線的運費也下降了24%,兩條全球貿易量最大的航線運價暴跌,開始波及到一些新興市場航線。
資深航運專家陳弋表示,由于傳統淡季即將來臨,市場有進一步下跌的趨勢,集裝箱海運市場運價尚未真正見底。
10月11日,上海港發布前三季度業績概況,9月份集裝箱箱量增長乏力,與前幾年集裝箱吞吐量兩位數增幅相比,今年以來增幅已趨于平緩。
據上港集團數據顯示,今年9月份該集團完成集裝箱箱量275.5萬標箱,貨物吞吐量為4034.4萬噸,相比8月份分別下降了1.8%和增加了0.03%。
上海港人士對記者透露,今年以來,船舶公司受經濟滑坡的影響程度超過港口企業,一些船舶未能滿載進出上海港。
而法國海運咨詢機構據Alphaliner研究公司透露,一些班輪公司已開始或正計劃從歐美等一些主干線撤離,其中美國東西岸在4至9月已取消了7條航線,再加上年底前再取消4條航線,合起來為11條線。新一批取消的航線占美國東西岸近期運力的6%。
這勢必影響到中國的外貿出口市場,交通運輸部最新發布的數據,全國外貿集裝箱運輸前三季度吞吐量總體保持較快增長,但增速明顯回落。
10月9日,交通運輸部的一場部務會議上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公路、水路、民航客貨運輸總體保持較快增長,港口煤炭運輸“淡季不淡”;但金屬礦石運輸波動較大、外貿集裝箱運輸增速明顯回落,航運市場總體低迷、運力供大于求矛盾十分突出。
交通運輸部在當日會議提出,要及時研究解決航運市場低迷、運力供給過剩等問題。交通運輸部承諾,政府將繼續采取果斷措施,加快運力結構調整,合理調控市場運力,幫助航運企業應對困難、渡過難關。
歐盟出口增長乏力
浙江紹興一家紡織企業主表示,三季度過后,許多歐洲客戶好像商量好一樣,全部縮減訂單,并推遲發貨時間。
杭州海關統計科負責人葛一波表示,當前浙江省外貿發展面臨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疲軟、原材料等成本上升、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等諸多挑戰。
就浙江而言,對日本、東盟、韓國等周邊市場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但是對歐美市場進出口增速進一步放緩,前10個月,浙江省對歐盟和美國進出口558.3億美元,同比去年增幅較大,但是進出口增速進一步放緩,分別比前3季度低1個和0.8個百分點。
海關總署日前公布的我國9月份貿易情況也顯示,我國對歐盟出口增速同比從8月的22%回落到9月份的9.7%,歐債危機深化引發的歐盟經濟下滑對全國影響非常大。
廣東省代省長朱小丹表示,歐盟是廣東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歐債危機已經對廣東省的出口產生非常明顯的沖擊。從今年第三季度開始,廣東對歐盟的出口已明顯進入下行的通道。2011年以來,各個月份對歐盟的出口增速全部低于或者說是顯著地低于全省出口的總量。
今年1~10月份,廣東對歐盟的出口金額是603億美元,增長11.3%,比全省的出口增速低了9.2個百分點。“如果歐債危機將要持續一段時間,歐盟作為我們一個主要的出口市場,在今后一段可預見的時間內,我們的出口還會承擔較大壓力。” 朱小丹表示。
據透露,廣東省政府已經考慮明年安排分管副省長專門組團出訪主要的新興市場國家,積極去擴展這些國家的出口市場,擴大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努力構建多元結構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