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10月汽車市場產銷數據顯示,10月車市在扶持政策退出的影響下,銷量繼續萎縮,環比同比雙降。
中汽協統計顯示,10月汽車產銷較9月略有下降,分別環比回落1.99%和7.37%;1-10月,汽車產銷雙雙超過1500萬輛,同比增幅較前9個月有所回落。
“低迷的汽車銷售市場會導致行業整合的加速。”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宇恒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市場是汽車行業發展的基礎,市場同時也是汽車行業整合的催化劑。
李宇恒指出,行業低迷會促使部分零部件企業市場份額逐漸下降,而此時部分整車汽車整合產業鏈的趨勢將非常明顯;同時,市場低迷將促使部分小型整車制造企業生存狀況更加艱難,行業內資本運作成本降低,預計隨著政府對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質量要求逐漸增加,行業整合力度將更加明顯。
眾所周知,在201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簡稱《意見》)上,汽車業赫然排在六大行業的第一位,應該說政策層面上已經認識到汽車產業要想做大做強,走整合之路,使優勢企業形成規模效應是大勢所趨也是可選捷徑。
據了解,在全國130多家整車企業中,絕大多數年產銷不足萬輛,且國內還有數百家汽車改裝廠、特種車生產廠等。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汽車行業研究員鐵志海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小而雜的局面,不僅不利于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大量低檔、同質化的產品也不利于產業內部健康、有序地競爭以及品牌形象的提高,產業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隨著今年汽車市場整體狀況表現低迷,產銷量與去年相比均出現明顯下滑。這種情況也為國內企業放慢腳步,重新確定發展方向和策略提供了機會。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可以利用產業調整的時機,以更低的投入和成本實現規模擴張,形成集團化產業優勢。從長遠來看,對于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是有益的,而且也是大勢所趨。
“通過對汽車企業的整合,不僅可以保留,在品牌產品個性與優勢的基礎上實現技術資源、生產平臺和銷售渠道的共享,而且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成本最小化與利潤最大化,應該說是一種全球化大分工下形成的相對穩定狀態。”鐵志海表示。
鐵志海指出,汽車企業的發展擴張過程可以表述為:眾多規模相似小企業并存→企業形成規模差異→大企業吞噬小企業,形成數家跨國集團→大企業間的強強聯合或進一步重組。如日產與雷諾結盟之后,去年又與戴姆勒締約,就類似于第四階段。“目前以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現狀來看,正處于第二向第三階段過渡時期。應該短期之內還是有數家企業并存,但是進一步整合也會是必由之路。”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