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國際金融公司(IFC)與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簽訂《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互換交易主協議》,此后IFC將通過開展貨幣互換拓寬本地融資渠道,提供人民幣長期貸款,支持旨在改善農村地區融資、教育和衛生醫療狀況的項目。
由此,IFC成為首家獲批與中國金融機構進行本外幣互換交易的多邊機構。
此前,IFC主要通過衍生品交易、發行本幣債券,以及包括部分信用擔保和風險分擔機制在內的結構融資產品進行融資,但上述做法面臨潛在匯兌損失,及金融衍生交易品種的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目前,IFC在全球范圍已承諾超過74億美元的基于衍生品的本幣融資,涉及40多種貨幣。
“但當前國際金融市場主流的融資貨幣仍以美元、歐元與日元為主。”一位外匯投資基金人士透露,隨著歐美債務危機升級及日本今年以來多次干預匯市,上述三類貨幣均面臨匯率大幅波動風險,會給IFC造成額外的匯兌損失。而IFC所持有的部分結構融資產品及衍生品交易品種,則隨著歐元區美元吃緊等問題,面臨流動性風險而難以套現規避投資風險。
在IFC副總裁兼司庫華敬東看來,通過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進行本外幣互換交易,能令IFC擁有人民幣長期融資的新工具,并避開人民幣升值等匯率風險。
而三方的合作,其實早在今年年初已開展,當時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成為首批參加IFC為非洲項目安排銀團貸款的中國銀行,其中三方同樣就人民幣與外幣遠期匯率套保行為有過業務合作。
IFC是世界銀行集團成員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專注于私營部門發展的國際開發機構。2011財年,該機構的投資總額將達到19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