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天膠價格大幅回落,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正在產業鏈上擴散。
近日,一份違約企業名單在橡膠界流傳,據稱所列企業拒不履行橡膠購銷合同。“這是惡意制造事端,我們愿意懸賞重金尋找造謠者。”面對期貨日報記者采訪,國內某貿易公司徐經理難掩氣憤之情,因為在這份名單中,該貿易公司也赫然在列。
徐經理說,本月初他對這份名單已有所耳聞,本想清者自清,不予理會,直到近來多家公司打電話詢問,才知道這份違約名單越傳越廣。
對于這份所謂違約名單的真實性,目前暫難確認,但這份名單流傳的時機卻耐人尋味。“今年國內天然橡膠價格大幅振蕩,一些貿易商受傷不輕,因此市場中說什么的都有。”一位橡膠行業人士告訴期貨日報記者,7月下旬國內天膠價格還在每噸36000元,進口20號標膠也在4500美元,而現在兩者的價格分別只有26000元和3300美元。對于不少貿易商來說,前期高價預訂的貨,以現在行業高企的庫存,甚至連出手的機會都沒有,因此一些規模小、實力弱的貿易企業寧可違約也不愿意接貨。
這位行業人士稱,2008年金融危機襲來之時,天膠產業鏈曾出現過集中違約的情況,但當時違約的是下游輪胎企業,原因也是膠價暴跌。當時,許多國內輪胎企業已與海外供應商訂立長期合同,面對極大的原料成本虧損,一些中小型企業寧可放棄貨物定金也不愿履約。也正是由于這番市場動蕩,之后海外貿易商很少與國內輪胎企業簽訂長單,由此導致了不少橡膠中間貿易商的出現。在隨后2009至2010年的一波天膠價格大牛市中,貿易商更是遍地開花。
“保守估計,目前國內從事橡膠貿易的企業在一千家左右。”一位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其中不少都是這幾年才出現的小貿易公司,“三兩個人籌集少量資金就開張了”,眼下這些小貿易商處境艱難。
這位分析人士表示,目前輪胎企業的原料需求都是依據訂單確定的,而今年以來國內車市增速明顯回落,不少輪胎企業的內銷訂單也跟著下滑,對未來的消費也偏悲觀,原料需求自然也不好。同時,雖然海南、云南橡膠主產區目前已進入停割期,但東南亞主產區將迎來年底至來年2月的高產期。目前青島保稅區內天膠庫存依然維持16萬噸高位,對價格的壓制作用依然強大。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炒得沸沸揚揚的東南亞天膠主產國托市傳聞,目前已被證實為流言。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上周末表示,不會馬上對天膠市場采取干預措施。
“市場低迷時期,各種流言總是特別多,而且多被一些利益相關方所利用,但最終都會被市場殘酷的現實打破,對于那些小貿易商來說,今年冬天可能沒有"童話"了。”前述行業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