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標準普爾評級服務(Standard & Poor's)下調了包括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和巴克萊(Barclays)在內的15家大型跨國銀行的信用評級,此舉在當前金融體系資金緊張的情況下,給這些銀行的融資成本增添了壓力。
到目前為止,新標準已經影響了37家銀行的評級,在接下來的數月里還會有更多銀行面臨評級調整。
基于2011年11月9日發布的新銀行評級準則,標普對全球最大的37家金融機構的評級進行復評,包括對上述銀行及其核心和戰略重要性子公司的評級,以及那些因其母公司適用新評級準則導致評級變動的其它子公司的評級。標普將在90天內復評所有列入信用觀察名單的評級。此舉并不意味著這些銀行的信用發生了變化,而是對支持銀行評級標準的假設進行修訂。
11月30日,標普公布了新評級準則下對37家大銀行的評級,其中包括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根據調整后銀行準則,標普將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長期交易對手信用評級從“A-”上調至“A”,并確認了對中國工商銀行“A”的評級。上述3個評級的展望均為穩定。
標普還將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歸類為政府關聯實體,并認為中國政府在上述銀行面臨財務壓力時提供及時與充分的特別支持的可能性為“非常高”。雖然標普對上述3家銀行的評級一樣,但它們的個體信用狀況不盡相同,其中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為“bbb-”,中國工商銀行為“bbb”。
標普指出其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評級反映了它們“強勁”的業務狀況、“一般”的資本與收益情況、“一般”的風險部位、“高于平均水平”的融資情況以及“強勁”的流動性。與之相比,中國工商銀行的風險為“適當”,與其它兩家銀行不同。這一評估主要反映了:過去幾年中國工商銀行信貸增長的激進程度小于國內同業的事實;以及對未來幾年中國工商銀行信貸損失波動性將小于國內主要競爭對手的預期。
此前,今年7月,標準普爾董事總經理、全球金融服務評級負責人Jayan Dhru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曾表示,標普將于今年第四季度公布新的金融機構評級標準,會考慮政府支持水平如何影響銀行信用評級。同時給予每個國家一個評級基準,對其國內所用銀行的信用評級都建立在此之上,這使得銀行和其所在國聯系更為密切。
標準普爾是麥格希集團(NYS:MHP)的子公司,專為全球資本市場提供客觀獨立的信用評級。公司辦事處目前分駐全球23個國家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