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易斯拐點是中國經濟今后十年最大的拐點。”12月3日,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在深圳表示,中國在2014年前后會進入劉易斯拐點,并隨之會產生一系列影響。
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是指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枯竭。該理論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瑟·劉易斯在人口流動模型中提出。
劉易斯拐點對于中國意味著什么?陶冬解釋說,根據韓國、墨西哥經歷過劉易斯拐點的經驗,工人工資會出現長達5~7年兩位數的增長,低端消費融資爆發性增長。
“漲工資是政府在經濟結構轉型當中結構戰略上的急劇變化,這將是中國出口經濟拉動型向內需拉動型轉變非常重要的戰略性舉措。”陶冬表示。
工資的增長隨之會刺激中國消費的增長,以此帶來下一個五年消費的熱潮,這些消費能力不至于發展到買車的地步,但從方便面到鞋子的消費熱潮會出現。
同時,工資大規模上漲會帶來通貨膨脹的歷史性上漲。鋼筋、水泥等原材料長遠前景也相當樂觀。另外,人口紅利的消失會使自動化水平大幅提高,機械的需求會在今后幾年大規模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