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可能會削弱中國的資本管制。”在12月12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國際清算銀行(BIS)指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將從三個主要方面帶來挑戰——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發展、國內市場與離岸市場更為緊密的銀行間聯系,以及中國企業直接從內地以外的銀行借款。
美銀美林大中華區經濟分析師陸挺向本報記者表示,若處理不當,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可能會讓內地貨幣政策出現超調。
點心債:威脅中資銀行主導地位?
對于離岸人民幣市場來說,人民幣債券(又稱“點心債”)是重要的投資渠道之一。日前,香港金管局透露,今年前11個月,香港人民幣債券發行量達991億元,是去年全年發行總額的2.8倍;共涉及76家企業和機構,其中包括財政部發行的200億元人民幣國債。
今年以來,低融資成本也開始成為吸引國外發行人的重要因素。今年11月,寶馬(BMW Australia Finance)發行4億元的1年期人民幣債券,票息僅為2%。法國液化空氣公司發行的5年期人民幣債券的票息為3%,遠低于歐洲。
據統計,今年下半年歐洲企業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金額從上半年的24.2 億元增至 69.5 億元,環比增幅達 1.87 倍,今年總計有 12 家歐洲企業來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發行總額接近 70 億元。
盡管發行主體呈現多樣化趨勢,但人民幣離岸市場的中國債券發行者的占比依然很高,達約80%。
“缺乏他國人民幣債券發行人會給那些信用評級較低的發債主體提供機會。”Robert McCauley指出,盡管在香港銷售的人民幣債券評級中值為A,但在發行時,17%(按債券價值)債券得到的評級近乎是垃圾級(sub-investment grade ratings).
“現階段,企業需得到許可才能將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所得匯回國內,這使得離岸市場人民幣債券發行規模始終小于國內債券市場。”BIS稱,若允許離岸人民幣輕易匯回國內,將給中國國內的信貸控制帶來挑戰。
今年11月,寶鋼成功發行36億元離岸人民幣債券,成為中國內地非金融類企業首次直接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內地企業在離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籌集離岸人民幣資金可能加快內地大型企業撤出國內銀行系統,對中資銀行的主導地位構成威脅。”Robert McCauley認為。
另一方面,隨著跨境流動性增強,BIS指出,“離岸債券的發行會刺激內地債券市場的自由化進程,這將使銀行在短短幾年內喪失最好的企業貸款人。”
在岸、離岸銀行搶生意
目前,香港銀行持有的人民幣只能通過有限渠道流回中國內地,BIS認為,隨著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這種局面最終將會改變,而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銀行間聯系的緊密化也將是未來政策需要面對的挑戰。
美元、歐元等貨幣離岸市場的發展表明,離岸銀行最終將對在岸金融及非金融機構持有大量敞口,這類敞口的增長或者變動都會對在岸市場的政策構成挑戰。BIS認為,中國也將面臨類似的問題。
同時,離岸銀行還可能成為在岸銀行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離岸市場的貸款利率可以設在規定的最低貸款利率之下。”Robert McCauley認為,這將給離岸市場上的外資銀行提供增加信貸市場占有率的機會,但對于監管層來說,“外資銀行信貸市場占有率提高,將使其窗口指導的效用大打折扣。”
BIS副首席代表Robert McCauley稱,未來銀行將建立離岸人民幣銀行間市場與國內市場之間的緊密聯系。海外市場籌集的資金匯回國內的便利性以及低于最低監管利率的離岸人民幣貸款可能對中國貨幣政策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