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1年,歐美債務危機席卷全球,世界諸多經濟體受到影響。中國經濟盡管依舊表現不俗,但受困于通脹壓力和偏緊的貨幣信貸政策,實體經濟承受重壓,經濟下行風險已然顯現,國內與出口貿易相關的企業受累歐美經濟下滑。
2012年已然到來,從世界范圍來看,這一年歐債危機將如何演繹、貿易摩擦會否加劇的疑團待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待觀察;從國內看,如何協調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和管理通貨膨脹的關系,如何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這其中的“度”該如何把握,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
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試圖通過專家細致的分析,給讀者提供相對清晰的解讀;也通過外貿企業和房地產企業的自身感悟、對政策的期盼,給政策制定者以參考。祝福2012年中國經濟一路走好!
全球低迷時的中國機遇
“現在狀況不好,業務量一直低迷。這不,今年剛開始老總就安排了任務,要打個”開門紅“,元旦假期還要出差。”2日,青島一家集裝箱碼頭公司的業務經理楊鑫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其背景是,剛剛過去的2011年,歐美債務危機席卷全球,世界諸多經濟體受到影響,我國國內與出口貿易相關的企業受累歐美經濟下滑。這樣的情況將持續多久,又將如何演變,成為企業最為關注的問題。
“短期看,如果歐盟國家不能在債務到期時找到資金支持,債務危機還有進一步加劇的可能。”6日,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徐明棋對導報記者表示。
實體經濟不振是危機根源
“2012年全球的經濟狀況不會比2011年好,甚至可能會惡化。今年是不容樂觀的一年。”6日,山東財經大學(籌)國際經貿學院副院長、導報特約評論員王蔚在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美國、歐洲、日本、印度等幾乎所有全球較大的經濟體都遭遇了麻煩。”
“背后的主要原因,還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歐美兩大經濟體喪失了內生動力,經濟增長動力減少,科技創新未有突破,傳統產業又向外轉移或日趨式微。”徐明棋對導報記者分析說,競爭力的日漸喪失,加上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步入衰退,歐美國家不得不動用財政資金刺激經濟,于是兩大經濟體債務短期內驟然膨脹。
有進一步加深可能
然而,“寅吃卯糧”的刺激政策使政府債臺高筑,也加劇了2012年上述國家的還債壓力。據統計,新年伊始,全球主要經濟體就已經背負上了高達7.6萬億美元的沉重債務。由于巨額債務壓頂,2012年可能成為歐元誕生以來面臨挑戰最大的一年。
“少數利益集團特別是金融壟斷集團靠政府渡過難關,社會大眾特別是底層民眾卻要承擔危機的后果———失業和福利減少,貧富差距也越拉越大。在社會矛盾尖銳對立無法協調之下,沖突一觸即發。”徐明棋表示,如果歐盟諸國不能在債務到期時找到“還債”的資金,危機很可能從經濟動蕩延伸到社會動蕩,進一步拖累經濟復蘇。
更令人擔憂的是,今年債務危機更有深入化的趨勢。除了歐債、美債,目前達GDP兩倍的日債也不是安全資產。
徐明棋認為,目前看來,發達國家已進入了經濟復蘇疲弱、金融困頓、公共債務和赤字居高不下的惡性循環。發達國家削減債務的長期壓力將令全球經濟增速受限。2012年仍將是全球經濟低迷之年。
中國經濟有困難也有機遇
上述兩位專家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均表示,在全球經濟整體不振的背景下,2012年我國的外貿出口行業前景依然不樂觀。
“為了刺激本國經濟,歐美等國家肯定會實行一些貿易保護政策。比如,奧巴馬可能會從兩方面拯救經濟,一是大打出口牌,開放市場;二是限制別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2012年美國與中國等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將愈演愈烈。”王蔚表示。
對此,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尹翔碩6日對導報記者表示,外貿出口企業應該加快轉型,拓展國內市場或其他新興經濟體市場,做好“過冬”的準備。
不過,機遇往往與危機并存,歐美實體經濟的不振也給一些有意擴張的企業帶來了良機,比如近期國內多家大型企業紛紛瞄向海外市場,在礦產、地產等領域出手,嘗試提前布局。
徐明棋認為,歐債危機的解決需要各方資金支持,中國政府或可借此機會,為國內外貿企業爭得更有利的條件,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甚至獲得發展良機。
宏觀政策或比預想更積極
6日,金融界最高規格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受到各方關注。這個自1997年以來每隔5年舉行一次的會議,每次都推動了國內金融領域的重要改革,而眾多聆聽者也希望從中找到今后幾年宏觀經濟政策走向的“蛛絲馬跡”。
“畢竟,近兩年的宏觀政策波動有些大,一旦”踩錯點“,企業就有破產的可能。”7日,聊城市經濟開發區一家電子元件廠的總經理史憲軍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把握準2012年的政策脈絡,對企業生存來說尤其重要。”
對此,接受導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從目前管理層透出的信息以及國內經濟表現看,新一年的宏觀經濟政策應該以“穩”為主。在控通脹、防風險的同時,靈活地偏向中小實體經濟,將是其主要趨勢。
以穩為主
“2012年首要任務定為保證經濟增長,主要是出于對國際外部環境繼續惡化的擔憂。中國經濟如果增速太低,對整個就業和社會穩定是不利的。”7日,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周廣生對導報記者分析說,宏觀經濟政策與經濟現狀密切掛鉤,不過近兩年,由于內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劇烈,國內經濟政策調整頻繁。
“不過,現在看來,每次政策的轉向都是有的放矢。經過幾次調控,國內通脹水平逐步緩解。”周廣生表示,但政策的劇烈波動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首先是實體經濟發展,抑制了企業投資擴張意愿,國內經濟有“硬著陸”的風險;其次,抬高資金利率水平,企業融資和民間借貸風險劇增,危及民眾資金安全。
“如果說2011年的政策重點是為了抑制通脹,那么2012年的宏觀政策可能更多是推動結構調整,維持經濟的平穩增長,不出現大起大落。”周廣生說。
政策彈性空間大
更多的經濟學家認為,2012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可能比想象的更加積極。
光大銀行首席宏觀分析師盛宏清預計,今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彈性空間較大。“首先,央行會適量增加信貸投放規模,2012年新增信貸可能擴展至約8萬億元,信貸增速在16%的水平;其次,上半年存款準備金率也有1個百分點的下調空間,基準利率有0.25至0.5個百分點的調降可能。”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陳賀對導報記者表示,2012年的財稅政策也可能表現得更為積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繼續完善結構性減稅,對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房產稅改革試點、消費稅、資源稅、環境保護稅等改革都有涉及。而且我們看到,已經出臺了針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
而對諸多外貿企業關注的人民幣匯改問題,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王常齡表示,在全球金融市場眾多不明朗因素之下,經濟政策以“安內”為主,匯率改革等方向也會求穩。“出現2011年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大,但雙向波動幅度將加大。”
出口型企業預測:轉型放松減稅
“中國經濟應該減速了,調結構轉方式也要真正落實,而不是像前幾年那樣光喊口號。”7日,家紡企業藝達集團黨委副書記張鵬超展望2012年時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轉型、放松、稅收支持”是企業最關心的,而從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角度看,目前的困難反而是好事,“不轉型已經不行了。”
轉型勢在必行
“都知道出口不行,那就必須向國內市場拓展。”張鵬超表示,人民幣匯率還會繼續升值,企業對此實際上是沒有發言權的,惟一的辦法就是趕快調整,減少出口,加大內銷。
作為以出口為主的企業,藝達集團前兩年的出口比例還在70%以上,但2011年,其出口比例已經下降到55%-60%,內銷比例則升至40%-45%。
張鵬超告訴導報記者,匯率上升對企業出口影響很大。利潤本來就不高,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很多訂單都是零利潤。“為什么明明不掙錢甚至賠錢還做出口呢?是因為國內市場還不能完全消化企業產能,如果沒有國外訂單,工人就沒活干,企業也更容易垮。”張鵬超說,“目前做出口是權宜之計,咬著牙堅持”,以等內銷市場培育好。
“再有就是招工難,勞動力價格開始上升。”張鵬超介紹說,威海當地每月2000元的工資都不好招工人,惟一的辦法就是減少勞動力的使用,用設備的更新換代、改造升級來替代勞動力,企業自覺淘汰落后產能。
“企業的市場觀也要改變,不能老是盯著外貿。”張鵬超說,做外貿比較省事,企業只管生產不管銷售,但沒有品牌;內需則要從產品研發、市場拓展、品牌塑造做起,這些對出口企業來講都是全新的,難度很大。“做國內市場長遠看對企業是好事,這也是機遇。”
期待稅收支持
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擴內需遠非一句口號就能解決的問題。“國內市場開拓太難了,我們希望國家能夠給予內銷和出口一樣的政策。”張鵬超表示,國家既然鼓勵內需,就應該出臺鼓勵內銷的政策,向當初支持企業出口一樣,支持企業內銷。“國家可以考慮稅收減免,支持企業完成出口向內銷的轉變。”
而對于去年實施的緊縮貨幣政策,張鵬超坦言對企業造成了較大的壓力。“還是希望緊縮的政策能夠放松一些。企業的錢都不夠用,流動資金都很緊張,即便是好企業,在資金方面也很困難。”
在張鵬超看來,國家對緊縮政策進行適當的放松已是必然。“一準兒得放開,存款準備金率得下調兩三次吧。”張鵬超表示,緊縮的貨幣政策已經對實體經濟造成了比較大的沖擊,再不放松的話,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垮掉,進而影響到就業、消費等方方面面。
“去泡沫化”沖擊忐忑樓市
“回顧2011年,受國家調控政策的影響,對全國房地產企業來講主要困難在于兩方面:一是由于開發周期長,籌集施工資金困難;二是消費者按揭購房受限,住房剛性需求未得到充分滿足的同時,房產銷售市場也相應吃緊,回籠資金難。”8日,菏建集團董事長李信強告訴經濟導報記者,菏建集團也受此影響,但總體影響不大。
李信強認為,去年出臺的針對房地產的政策每一個都是“重磅炸彈”,是全方位的調控政策,從市場的消費行為到企業的開發行為,從限制需求到強制增加供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對整個行業而言,不亞于一次西伯利亞寒流。”
李信強說,這些政策都預示著樓市調控再也不會是之前的隔靴搔癢,高房價已經不可能持續,房地產市場最困難時期還會延續一段時間。
“國務院發布的新規,充分體現房貸政策的差別化和針對性,重點在于準確打擊投資投機購房。”李信強認為,目前已經看到的是第一階段,即市場的冰凍時期。房價的表現是不漲不跌,將會有開發商降價出逃個別區域和樓盤,炒家開始“割肉”,但是,房價不會普跌,經濟開始滯脹,時間將持續到2012年4月左右。
“第二階段,政府將著力去房價泡沫化,時間大概會在2012年5月至10月。但是,房價的跌幅因各個城市而異,需各自斟酌。”李信強分析說。
對于國家政策的調整,李信強期望,“調控政策可以更加細化,結合地方現狀因地制宜、分類分策。”
李信強認為,中央政府打出的一系列調控組合拳,以限購和限貸為核心。對一、二線城市來說,泡沫大,價格高,政策調控有必要。但對部分正在發展的三、四線城市來說,城市化進程剛剛起步,房地產市場尚未成熟,房價處于正常軌道,但國家調控政策影響很可能傷及實力弱的小公司,很可能出現“大魚”吃“小魚”的兼并、重組現象,將推動房地產市場重新洗牌,而大企業的壟斷經營反而會不斷提高房價,出現與房地產調控目標相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