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汽車產業體制與機制創新高峰論壇”上,諸多專家以廣汽吉奧為樣本,就汽車國企體制改革、汽車產業面臨的產業結構升級、企業經營模式轉變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討論。
一年前,廣汽重組吉奧,創下的“國企 民企”方式至今讓業界談論不已。一年后,廣汽吉奧副董事長、總經理繆雪中接受媒體專訪時這樣強調,“廣汽吉奧走到一起,不是數字的疊加,也不是政府行為,是化學變化。”
“國企 民企”的合作模式,并不是全新概念。然而,這種合作模式的實現,并不是一件易事。中國大陸兼并重組中的最大一個問題是企業規模的簡單疊加,卻沒有實現整合效益的提升。
繆雪中這樣描述廣汽與吉奧的重組:“我們的重組不是簡單的1 1=2或>2,它是市場的需要,不是在政府推介下簡單的數字疊加,而是有很多優勢互補,這種組合不是物理反應,而是化學反應,不是簡單的1 1=2或>2,而是無窮大。”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室主任趙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廣汽和繆總的吉奧合并后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廣汽的機制能夠通過和民營企業的聯合得到進一步的靈活;另外,廣汽解決了一個做自主平臺和基地的問題,有了載體;三是雙方可以在技術上進行互補和優化。”
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則表示,民營企業進行資產重組、資源整合,成立股份公司,甚至改制上市,就從單個資本轉向社會資本,這是質的飛躍。
而對國有企業來說,通過與民營企業合作,可以實現很多技術創新。有專家甚至提出,通過30年的合資發展,為什么自主品牌在資本上有相對雄厚的實力的各大國有汽車集團遲遲難以推出,反而是在民營車企內首先出現?
“民營車企與國有車企的合并,應該是各有需求的結果,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把國有車企的實力和民營車企靈活的效率機制互補起來。”保育鈞認為。
分析人士指出,上述這些信號表明,國家鼓勵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健康發展已經進入具體實施階段,而在汽車行業,這種鼓勵傾向將可能給國有汽車企業體制、機制改革提供契機。
趙英表示,2011年,汽車產業產銷增長大幅減速,自主品牌銷量下滑嚴重,很多民營自主品牌生存堪憂。此背景下,此次國務院發出的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實體經濟的信號,為民營車企與國有車企的兼并重組提供了新的契機。汽車國企與民企的“聯姻”,可能是促進中國汽車持續發展的可行道路。
保育鈞也認為,相對民營企業,國有汽車企業通過過去近30年的合資已經擁有了雄厚的實力,下一步要進一步發展,瓶頸就在于缺乏創新的原動力,這是國有企業的體制和機制導致的,但民營企業先天就有體制優勢、就有創新的原動力。所以,汽車行業下一步改革的一個方向應該是體制和機制融合。
5年之后,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速度就會慢下來,到那時,就是市場逼迫企業兼并重組的時候,趙英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