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近期趨向紅火的城投債市場迎來了合肥、撫順、佳木斯、天津等五只城投債的密集發行。算上3月此前20天,排隊發行的城投債已近30只。
債券市場“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背后,恰是監管政策的日趨明朗。
同日,接近監管機構的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醞釀多時的《關于加強2012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已正式下發至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詳見本報2月27日《平臺貸展期開始了?9.1萬億存量還款“五分法”》)。
“與往年比,今年的政策更符合實際了。”當日,某股份行信貸管理部負責人如是點評,相較于2011年銀監會雷厲風行之舉——“不得新增、不得展期、不得借新還舊”的“三不準”——此番銀監會已然允許商業銀行可向符合條件的平臺公司發放平臺貸,且在融資平臺新增貸款投向上也較原先的征求意見稿有所調整增加。
“緩釋風險是最主要的工作目標。”一位地方銀監局人士表示,“具體說,2012年平臺貸風險監管有四大目標:一是控制總量風險,各銀行原則上在今年信貸計劃中不得安排新增融資平臺貸款規模;二是緩釋存量風險,各銀行要分類處置存量貸款;三是消除到期風險,各銀行要加強對今年到期貸款風險的監控,防止違約風險事件;四是防止斷鏈風險,各銀行要重點避免出現在建工程資金鏈斷裂的情況。”
按銀監會口徑,截至2011年9月末,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10468家,平臺貸款余額9.1萬億,其中,已退出平臺、納入一般公司類貸款管理的有1974家,貸款余額2.9萬億元;仍按平臺貸款管理的為8494家,貸款余額6.2萬億元。
對于上述超過萬家、9.1萬億存量平臺貸,此番銀監會進行了再分類,即分為“支持類、維持類、壓縮類”,不同分類則意味著不同命運。
控新:五大松口VS總量減少
3月21日,一國有大行中層向本報記者坦言,進入3月,工建中農四大行信貸投放疲軟局面沒有大的改善。截至3月15日,四大行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僅640億元,同時,存款流失依舊嚴重,當月一般性存款下降1100億元。
上述人士認為,需求不足是信貸疲軟的主要原因,“像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這樣需要貸款的項目,還是控制很嚴。”
前述指導意見有望給資金鏈處于緊繃狀態的地方融資平臺帶來一絲福音。
相較于去年地方融資平臺新增貸款只許投向保障性住房一項外,此番最終出臺的指導意見有所新增,即,符合《公路法》的收費公路項目;國務院審批或核準通過且資本金到位的重大項目;土地儲備類和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農發行支持且符合中央政策的農田水利類項目;工程進度達到60%以上,且現金流測算達到全覆蓋的在建項目。
“與征求意見稿相比,新加了農田水利項目。”一位國開行人士透露,該行今年僅關于水利項目的專項貸款就擬新增500億元,高于去年水準,政策傾斜性明顯。
不過,在松口的同時,銀監會也試圖用更加嚴厲的韁繩防止平臺貸款一放不可收。“任何一筆新增平臺貸款必須同時符合有關投向和條件的規定,兩者缺一不可。”上述地方銀監局人士如是說。
“這并不意味銀監會政策發生了調整,‘降舊控新’的總目標也沒發生變化。”在2月中下旬的深圳會議上,銀監會高層如是強調。
銀監會在其提供給商業銀行的工作路徑安排中,明確指示各家銀行在今年的信貸計劃中,原則上不得安排融資平臺貸款增量,同時,各地區融資平臺貸款余額也不得超過當地政府可承受債務規模的上限。而即便是允許新增貸款的“維持類”平臺,也明確規定,“可以新發貸款,允許收回再貸,但貸款余額不得增加。”
降舊:退出權回歸總行
對于9.1萬億的存量平臺貸,最終出爐的指導意見延續了此前征求意見中的五大分類處置安排。
前述股份行人士告訴記者,通俗的理解,“五分法”就是按項目現金流能否百分之百覆蓋,將項目分成兩大類、五小類。
其中,對于自身現金流100%覆蓋貸款本息的項目,可分為,及時收貸、收回再貸以及據實定貸;而針對現金流無法全覆蓋的平臺項目,應根據項目是否能夠吸引社會資金投資,分為引資還貸和只收不貸兩種。
總之,借用銀監會主席尚福林的觀點,應優先保證重點在建項目需求,既要避免重點項目出現“半拉子”工程,又要防止融資平臺假借“保續建”之名套取貸款。
前述股份行人士告訴記者,除還款高峰期的集中到來,2012年全國上萬家地方融資平臺面臨相似的問題是,2009年-2010年集中投放的巨量項目,要么尚未建成完工,投入還沒產出,要么建成還沒達標,或建成后現金回流尚未達到理想狀態。
在該人士看來,此番指導意見最大的變化還在于,監管機構將融資平臺退出管理權限部分下放給商業銀行總行,即完成“牽頭行發起-各總行審批-三方簽字-退出承諾-監管備案”五大程序后,即可認定為“退出類”。
“這與去年四方認定一致原則有較大讓步。”上述股份行人士分析,把界定權交給各家銀行總行的背景恰是去年龐大的分類處置使得各地銀監局“不堪重負”,但如果交由各家銀行界定,又有可能出現相互扯皮的情況,同一個項目或同一個公司,大家認定不一致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