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行15日公布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初步數據,截至4月末,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為255888.21億元,比3月末減少了605.71億元,今年首次出現負增長。
這一數據超乎部分專家的預期。專家表示,今年外匯占款會比去年大幅減少,未來外匯占款增加會呈現正負交替的趨勢,如果外匯占款繼續負增長,存款準備金率還會下調。
外匯占款意外負增長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月外匯占款都是正增長。1月份,外匯占款增加了1409億元,2月份新增251億元,3月份增加了1246億元。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為184.2億美元,FDI(對外直接投資)為84億美元。但4月份外匯占款反而減少了605.71億元,這讓部分專家感到意外。
“這出乎我的意料,不過也給了上周六央行突然降存準一個很好的注解。”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央行的外匯占款數據還沒公布,估計也會是負增長,而且數額更大。外匯占款出現負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幣匯率波動,即期市場上人民幣出現了貶值,企業和個人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發生改變,加上最近美元的強勁走勢,人民幣不升反降,企業和個人減少結匯。他認為,國際大環境和中國經濟放緩對外匯占款變化的影響不大,因為中國經濟增長并不差,國際資本流向美國,跟中國的關系也不大。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對本報記者分析,4月份的貿易順差和FDI數據說明,大量資金流出,人民幣匯率預期變化,延緩了企業的結匯,買匯持匯增多,結售匯出現了逆差。他表示,結售匯逆差,央行不用買進外匯,可以減少外匯儲備增加的壓力,利于外匯儲備的平穩。
兩位專家都判斷,今年外匯占款會比去年大幅減少,可能在1萬億元左右,未來外匯占款會呈現正增長和負增長交替的趨勢。趙慶明認為,未來有可能出現連續兩個月負增長,又連續兩個月正增長的情況。
存準率可能繼續下調
存款準備金率是對沖外匯占款的重要工具,也是央行調節市場流動性的貨幣政策工具。由于外匯占款增加的趨勢性減少,甚至出現負增長,專家認為,存款準備金率還會繼續下調。
“外匯占款的變化情況是影響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的主要原因,外匯占款減少,存款準備金率就有必要下調。”趙慶明說。
“如果外匯占款持續負增長的話,存準率還會繼續下調。”他對本報記者表示,但央行可能會用央票和公開市場操作來對沖。
“我們的貨幣政策結構要發生變化。以前適應了高的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現在外匯占款出現了新的變化,貨幣政策操作需要適應這種新的變化。”宗良表示,由于存貸比和監管的限制,銀行流動性還是偏緊,放貸能力偏低。據媒體報道,5月前兩周,四大行新增貸款幾乎為零,存款流失了近2000億元。宗良認為,這不是良好的信號,必須出臺合理的政策來拉動需求。我國的高存款準備金率,是在之前外匯占款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對沖流動性的手段。“但現在外匯占款減少,甚至負增長的情況下,高存準率的對沖就是不必要的了。”
“存準率調整側重于中長期的前瞻性,它對整體存款功能的創造和貨幣乘數的影響需要3、4個季度才顯現出來。”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日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貨幣政策向松微調,數量工具將唱主角,存準率今年還會下調1—3次,每次下調幅度為0.5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