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銀行業處境困難,亞洲同業趁機收購資產
* 中國雖然家底豐厚,但在金融服務業支出方面謹慎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中國逐漸擴充實力
路透8月20日---在歐洲銀行業緊縮開支、希望從金融危機中恢復元氣之際,他們卻發現出售的一切資產--從銀行貸款到整個保險和經紀業務,在亞洲都不乏現成的買家.
其他實力轉移的跡象還包括:繼Facebook之後,今年規模最大的兩筆首次公開發行(IPO)既不在美國也不在歐洲,而是在馬來西亞. 不過最突出的還是,除了一兩起個案之外,亞洲金融公司對於利用歐洲債務和金融危機,在歐洲進行并購的熱情已經不復存在.
以中國為例.過去五年中國經濟規模已經翻了一倍,而且中國還有幾家全球最大的銀行.中國對自然資源的胃口絲毫不減,上個月國有石油企業--中海油達成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Nexen的協議,創下迄今最大的中資企業對外收購案.
然而對於金融行業而言,中歐投資基金A Capital的董事長Andre Loesekrug-Pietri認為,這個杯子只能說是半空,而不是半滿.
"每隔一個月都有一個中國在海外并購的封面故事,但中國在國際并購方面仍然只是個小角色,"他稱.
**伺機等待獵物**
位於倫敦的一個聯接央行、主權財富基金及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的論壇聯合創始人David Marsh表示,西方在金融服務業的創新和動力方面不再具有壟斷地位.
但中國在放長線釣大魚,伺機等候劃算的交易.由於許多銀行人士和交易員被裁,中資公司可以有機會慢慢打造團隊和專業技能,而不是進行大舉收購.
"這比以高價買入垂死掙扎的銀行要聰明得多,他們在引入人才,"Marsh表示.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在未來10年間發生更大規模實力轉移的先兆,但不會一蹴而就."
但中國在并購方面也并非全然不予考慮.
金融時報報導稱,兩家中國私募股權基金接近敲定收購Dexia資產管理部門的交易.之前這兩家基金報出逾5億歐元(6.15億美元)的收購價.
中信證券已經同意收購法國農業信貸集團旗下駐香港的CLSA Asia-Pacific Markets,這是一家回報豐厚的經紀商.該交易分兩步進行,涉資達12.5億美元.
這筆交易有象徵意義.中信證券是中國最大的券商,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則在忙於控制與歐債危機重災區希臘相關的虧損,該行持有希臘第六大銀行Emporiki的股份.
"陷入困境的銀行經常會在出現當前這樣危機的情況下出售優質資產,不愿發新股籌資的銀行最後都把離岸資產賣掉了,而且通常他們賣掉的都是堪比皇冠上明珠的最優質資產,"Themes投資管理公司創始合夥人暨高盛亞洲副董事長Ken Courtis說.
其它一些歐洲金融機構也紛紛撤離亞洲.
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將部分亞太投資銀行業務賣給了馬來西亞CIMB,荷蘭國際集團(ING)亦將規模70億美元的亞洲保險業務轉售他人.這兩家銀行在金融危機中都被迫接受過政府金援.
Courtis指出,與想法獨立的里昂證券完成合并,將成為中信證券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他還稱,中國金融機構普遍缺乏擁有良好語言能力和海外管理經驗的高層--這也是他們為何最初會選擇在香港這個或多或少比較熟悉的地方加強離岸業務的原因之一.
"他們沒有很多擁有大規模國際資本池管理經驗的人,"Courtis說."所以他們希望一步一步來.我們會繼續看到他們慢步前行."
**吃過苦頭**
更能突顯中國金融機構日趨謹慎的例子是,上月中國銀行宣布停止拓展瑞士私人銀行業務,將不到10億瑞郎的資產轉售給瑞士寶盛集團,雙方并達成相互介紹客戶的協議.
讓中國變得謹慎的一個原因是,其主權財富基金在金融危機前入股黑石集團(百仕通)和摩根士丹利,錄得巨大賬面虧損.
中國第二大保險公司--平安保險2007年投資於比利時-荷蘭富通銀行,虧損了約30億美元.
吃一塹長一智,中國當局否決了其它幾筆在其看來風險過高的金融交易,包括中國銀行收購法國愛德蒙得洛希爾銀行(La Compagnie Financiere Edmond de Rothschild)20%股權的提議.
"如今政府對我們展開金融服務業并購的支持力度沒有那麼大了,"A Capital董事長龍博望說.
據紐約咨詢機構Rhodium Group編撰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1年期間,中國對歐盟國家金融服務業的投資達5.26億美元,僅占中國對歐盟同期直接投資總額的2.5%.
但那筆金額只涉及兩筆并購,交易規模為3,100萬美元.其余投資均以"新設投資"項目的形式進行,比如設立新的辦事處.
倫敦有意成為人民幣交易中心的野心,外加中國企業駐歐洲業務日益壯大,不管最終能否出現并購熱潮,應該都能帶來很多讓企業實現進一步有機擴張的機遇.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服務供應商跟隨到海外發展的國內客戶,通過海外業務為他們提供支持.比如,中資銀行在所有主要歐洲市場都有分支機構,"Rhodium在近期報告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