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盟發布新法令,要求從今年11月1日起,所有成員國統一輪胎標簽。未來在歐盟銷售的轎車胎、輕卡胎、卡車胎及公共汽車輪胎,其標簽上必須注明代表環保和安全性能的三項數值:滾動阻力、濕地抓地力和外部滾動噪音。
巴西發展工業外貿部于8月24日發布公告稱,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機動小客車輪胎展開反傾銷復審調查;7月份,泰國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摩托車內胎產品征收為期4個月的反傾銷稅;6月22日,哥倫比亞頒布第186號決議,正式對原產自中國的卡客車用輪胎(大客車或貨運機動車輛的徑向和常規輪胎)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初裁結果將在9月21日公布;今年3月,墨西哥部分企業曾提交申請,要求對山東出口該國的輪胎企業進行反傾銷調查。
美國自2009年4月對中國發起“輪胎特保案”以來,直接造成我國輪胎業12%的產能過剩,數十家輪胎企業倒閉,幾十萬人就業受到影響。雖然最近有消息稱,美國可能將取消針對中國輪胎的反傾銷制裁,但其他國家群起提出反傾銷調查并抬高進口門檻,將對我國輪胎出口業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尤其是歐盟統一輪胎標簽法的出臺,對以低檔為主的我國輪胎出口業打擊更為嚴重。據統計,我國輪胎對歐盟的出口量占行業出口總量的17%,這一比例最高時曾超過20%。
世界經濟低迷不振之際,往往也是各國頻出反傾銷、反補貼、特保等貿易救濟措施的時期。為了避免相關貿易救濟措施所帶來的巨大損失,規避國際貿易壁壘對我國輪胎出口業的持續影響,部分輪胎企業已經或者著手“走出去”,加快在海外投資建廠的調研和投資。如三角輪胎控股集團擬投資2.5億歐元在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境內新建輪胎制造廠,該工廠設計年產400萬條輪胎。三角輪胎董事長丁玉華表示,公司去年就在美國阿克隆市設立了研發機構,與阿克隆大學開展戰略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推進輪胎研發制造技術不斷創新。今年8月,中策橡膠斥資10億元在泰國建設一個840畝的生產基地。杭州中策董事長沈金榮坦言,泰國基地的設立即是應對國外反傾銷的一種手段。項目建成投產后,中策的哪種產品遭到反傾銷,泰國基地就可以生產哪種產品,形成“國外生產,國外銷售”的新型市場戰略。此外,玲瓏集團和賽輪公司也計劃分別在泰國和越南加大投資力度。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最新統計,截至8月29日,我國有5家輪胎企業在東南亞等地建設輪胎廠,其中賽輪股份有限公司在越南的項目有望年底達產。
除了規避貿易保護壁壘之外,輪胎企業面對國內制造成本不斷提高的困境,想方設法轉移生產。與其他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相比,我國平均用工成本比柬埔寨高224.8%,比孟加拉國高182%,比越南高195.3%,比印度高138.6%,比印度尼西亞高206.6%。另外,隨著人民幣匯率波動、原材料漲價、生態環境保護成本加大等其他壓力加大,“中國制造”賺錢更加不易,而上述東南亞國家客觀上成為我國企業產業轉移的投資洼地。尤其對輪胎企業而言,東南亞橡膠原料生產基地為企業轉移生產提供了獨特的地理和價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