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債危機的持續影響下,歐洲汽車市場大幅萎縮,汽車業面臨嚴峻考驗。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歐洲乘用車市場銷量已經連續12個月下滑,今年前三季度,歐洲乘用車市場累計銷量為972.44萬輛,同比下滑7.2%。部分歐洲汽車廠商在戰略決策和市場布局上的失誤在這場危機的持續發酵中暴露無遺,汽車廠商為挽回損失紛紛采取削減投資、裁員等緊縮措施。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汽車消費的需求依然旺盛,這使得歐洲汽車企業加快了在這些市場的爭奪。
世界汽車產業格局生變
歐洲汽車業的危機將對世界汽車產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由歐洲危機引發的第一樁跨國汽車企業聯姻發生在通用汽車與標致雪鐵龍之間。因為歐洲車市的疲軟,通用在歐洲市場的業務歐寶品牌已連續多年虧損,新車研發與市場開拓難以為繼,而標致雪鐵龍的境況也不佳。兩者締結同盟關系無疑是為了節省其采 購、研發的成本。
除了此類“弱弱聯合”外,一些歐洲車企也在積極尋找與歐元重災區以外的車企進行合作,比如菲亞特與馬自達的結盟,寶馬與豐田的合作。而此次危機的影響還遠未結束,經濟學家認為危機國家的經濟恢復至少需要5年時間。
蓋世汽車研究院的專家分析,市場的低迷以及來自工會和政府的巨大壓力,會把部分之前過于專注歐洲本土市場、市場應變能力較差的車企一步步地推到生存懸崖邊,破產重組或被競爭者兼并收購將成為這些企業的最終宿命。例如此前傳出的菲亞特收購歐寶以及大眾收購阿爾法·羅密歐等消息,雖然目前尚未成行,但已經顯示出了歐洲汽車企業為盡快跳出危機的泥沼而面臨的艱難處境。隨著危機的持續,不排除這些并購可能發生,而歐洲甚至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將因此重構。
跨國車企轉戰中國
大眾汽車下調了歐洲銷量目標、PSA關停了歐洲工廠并大規模裁員、菲亞特削減了歐洲投資額度并計劃裁員、戴姆勒減產、歐寶裁員……歐洲汽車市場可謂是哀鴻一片,與其在中國市場的動作截然相反,6月28日廣汽菲亞特工廠在長沙竣工,國產車型菲翔下線、8月30日大眾簽訂在天津投資協議、9月25日北京奔馳二期工程項目奠基……而寶馬汽車更是直接將數萬輛原定銷往歐洲市場的車輛轉移到美國和亞洲市場,業務重心向中美兩國遷移。大眾汽車高層也在近期表態:“要在新興市場推出一款價格比Up!還低的新車”,間接肯定了將在2015年前面向中國等市場投放低端新車的傳聞,據透露,該車型售價將低于5萬元。諸如此類一系列投資和戰略調整已經明顯在發出一個信號——歐洲車企正在加注中國市場。
從目前披露的計劃來看,大眾、菲亞特、標致以及寶馬、奔馳和奧迪等歐洲車企代表都有意增大中國市場的投資,提升中國占其集團業務的比重。
自主品牌壓力更大
國際車企加快中國投資,對于中國本土車企而言顯然不是利好消息。與之前數年相比,中國車市增速已明顯減緩,自主品牌在外資的重壓下本已是夾縫求生。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下降趨勢嚴峻,進入9月份才因出口業務和個別車企銷量增長稍有好轉,但其缺乏競爭力的本質卻并未改變,隨著歐洲車企的持續加碼必將導致市場優勝劣汰競爭的加劇,本土車企的生存壓力也將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由于歐債危機影響的深化,也將導致中國車企出口歐洲的計劃受到影響。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也絕非死局,自主品牌正可借此機會破而后立。一些人認為,此次歐洲汽車業危機為中國車企提供了絕佳的收購抄底時機,而近日傳來的東風汽車收購瑞典工程公司70%的股權的消息似乎也在印證著這一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