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周二上午開展了1660億元7天期和111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規模共計2770億元,中標利率仍維持在3.35%和3.60%不變。分析認為,鑒于逆回購到期量較大,且短期資金面相對寬松,預計全周凈回籠可能性較大。同時,在市場對熱錢流入內地的擔憂下,央行或將堅持通過公開市場逆回購的靈活操作回籠市場資金來應對熱錢涌入帶來的問題。
據統計,本周公開市場將迎來年內最大的一波逆回購到期“洪峰”。11月3日-9日,公開市場將有5330億元逆回購到期,是今年以來逆回購到期量最高的一周,其中今日到期量為3900億元,周內另有100億元央票到期,無正回購到期。據計算,在不開展任何操作情況下,本周公開市場將自然凈回籠5230億元。
分析人士指出,為平滑逆回購到期壓力,央行短期內可能繼續開展較大規模的逆回購操作,以合理調節未來到期逆回購的期限分布。但鑒于逆回購到期量較大,且短期資金面相對寬松,預計全周出現凈回籠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據市場人士預期,年末投放是國內財政傳統的操作習慣,今年預計也會如此。另一方面,考慮到近期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后外匯占款資本項的流入,預計11月資金面整體較為寬松。
據金融時報報道,面對跨境熱錢流向的不確定性,央行“以不變應萬變”,堅持通過公開市場逆回購的靈活操作,收放銀行體系流動性,支持實體經濟。就在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不斷創出新高、人民幣升值預期不斷增強、市場對熱錢流入內地市場的擔憂不斷加劇之際,央行不僅沒有緊縮流動性,反而加大了逆回購釋放流動性的規模。
金融時報分析指出,上周的逆回購操作向市場釋放出兩個重要信息:其一,當前熱錢流入數量并不大,貨幣當局并無實施緊縮貨幣政策、防止流動性泛濫的壓力;其二,即便熱錢流入,貨幣當局仍會采取逆回購操作而非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方式,努力在“滿足銀行體系合理的流動性需求”、“管理通脹預期”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三者間,尋求對各方影響最小、積極作用最大的最優動態平衡操作。
據觀察,上周央行開展了創紀錄的5680億元逆回購操作,同時創下單周凈投放規模3790億元的歷史新高。分析認為,此舉迅速扭轉了財政繳款、逆回購到期與月末因素共同導致的短期流動性緊張局面,對緩解銀行間流動性緊繃起到立竿見影效果。
銀行間國債周二開盤后維持窄幅震蕩,央行今日維持大規模逆回購規模為市場注入流動性,資金面暫時仍持穩。交易員稱,央行總計開展了2770億元逆回購操作,操作規模符合市場預期仍保持在較高水平,資金面因此仍維持相對寬松局面。受資金面維穩提振,國債尤其是短端品種收益率早間報價略有走低,但降幅不大,國債總體收益率仍維持窄幅震蕩局面。1年期國債收益率最新報跌2個基點至2.92%,7年期國債收益率跌1.25個基點于3.4775%。
周一銀行例行補繳存款準備金未對資金面形成沖擊,銀行間基準7天回購加權平均利率收盤報3.33% ,較上周五跌4個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