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幾年或十幾年,中國輪胎產業要實現健康、科學和持續發展,應重視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是市場競爭因素。
現在和將來,中國輪胎產業一定是在如何平衡內需市場和外需市場進程中,獲得進一步發展。產業的資本屬性可能是多元化的,市場驅動力將是產業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在未來幾年或十幾年里,中國輪胎企業不能只停留在內需市場競爭和一般的貿易出口上,應走出國門參與國際輪胎產業分工和國際化經營,由產品輸出向品牌輸出轉變。
賽輪在越南、杭橡在泰國已建設輪胎廠,三角在俄羅斯、玲瓏在泰國計劃建設輪胎廠,形成國外生產、國外銷售的新模式。“走出去”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建立和發展全球化經營戰略,是企業做大做強必不可少的條件。
其次,要重視發展定位因素。
中國是產量連續8年世界第一的輪胎大國,但不是強國。要想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必須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推動技術進步和發展方式轉型上多下功夫,打造“輪胎產業發展創新的生產力模式”,改變依靠投資擴產、低水平重復建設和數量擴張的傳統發展模式。這種模式造成的產能過剩,對現在的競爭格局和發展定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因此,要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從同質化轉向差異化,從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從輪胎制造大國轉向強國邁出實質性的步伐。也就是說,要有效地控制增量,優化存量,提高輪胎生產的集中度和規模效益。
第三,不能忽視技術創新因素。
長期以來,輪胎企業對生產規模都很重視,而對技術進步和創新的重視度不夠。一方面,企業沒有把技術創新和生產規模有機統一起來;另一方面,投入技術創新的研發費用不夠,有的企業投入技術研發的經費占銷售額的比例較高,有的則少得可憐;而且技術人員隊伍不穩定,這既有個人因素,也有企業“挖人”的問題。有的企業技術研發工作不在軟硬件上下真功夫,而是搞“簡單復制”。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生產規模所關注的是投資收益,而技術創新關注更多的是成本的付出和資本的活躍程度。因此,技術創新對產業的影響,將直接決定中國輪胎產業未來發展的模式。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天然橡膠嚴重依賴進口的實際情況。
中國天然橡膠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太高。國內天然橡膠的年產量僅有70萬噸左右,只占總需求量的25%,剩余的75%需從國外進口。而中國天然橡膠的進口關稅稅率達20%,是全球獨一無二的高稅率,韓國和日本等國家則基本上是零關稅。
中國既是天然橡膠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又是進口關稅最高的耗膠大國,這嚴重制約著輪胎產業的發展。因此,懇請國家有關部門取消20%的關稅,并支持杜仲膠和蒲公英橡膠的發展。
同時,有條件的輪胎企業應當走出國門,種植橡膠,開辦橡膠加工廠,從戰略的高度掌握天然橡膠的主動權。
2010年,國家工信部頒發了《輪胎產業政策》,為輪胎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F在的問題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將該政策落到實處。
近兩年來,有些地區不按行業和市場準入標準辦事,放寬條件、降低門檻,新項目和擴產項目照批照建,造成了產能繼續擴大,結構性產能過剩,低價競爭有所抬頭。因此,希望國家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政策協調和監督,組織引導地方政府和企業嚴格執行《輪胎產業政策》,切實推動國內輪胎產業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