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東東營某大型輪胎集團的生產車間,將要出口歐盟的輪胎上,按照“標簽法規”要求貼著標簽,上面標注著:滾動阻力E級,濕地抓著力等級B級,噪聲75分貝。
問及國內技術是否可以提升輪胎的滾動阻力達到B級,該集團技術研發部門的相關人士介紹稱:“可以達到,但那樣的話,產品的成本就會大大上升。”
對成本上升的擔憂,成為大多“以價取勝”的中國輪胎企業的一大“心結”。那么,“標簽法”是否意味著中國輪胎在歐洲市場價格競爭力的終結?
成本上升尚非企業致命傷
據介紹,輪胎滾動阻力、濕地抓著力以及噪聲等性能的提升,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如使用新技術,進行原材料升級,開發新的胎面花紋等。但按照歐盟“標簽法”的要求,提升一個等級,如滾動阻力從E級提升到D級,具體會對輪胎產品的成本產生多大影響,尚難有確切的統計。而且,成本提升多少,還與輪胎的型號有關,同樣的升級途徑,越重的輪胎,對產品成本的影響也越大。
一直以來,中國輪胎以“量大價廉”躋身世界各國的中低端輪胎市場,出口歐盟的輪胎數量,更是在美國“特保案”的幾年中一路上升——出口總占比從2009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18.43%。
若如以上人士所述,為追求產品質量升級而導致成本增加,中國出口輪胎的價格優勢或將大打折扣,那么,其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是否會被削弱?
某大型輪胎貿易企業的副總經理張先生表示,在技術壁壘帶來的影響中,企業成本增加幾乎是必然的。“但就歐洲市場來說,這種成本增加導致的國內輪胎產品價格競爭力削弱,并不會成為出口企業的‘致命傷’。”
之所以這么說,張先生認為,在歐洲市場,高端輪胎產品的價格,幾乎是中國出口輪胎產品的一倍。即便中國出口的輪胎產品價格上漲一部分,還是會有很大差距,因此無需擔心競爭力的問題。
但也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中國的輪胎企業數量眾多,規模和實力參差不齊,大企業受到很小“威脅”的事件,卻有可能成為眾多小企業的“滑鐵盧”。
“達不到標準”還是“不想達到”?
山東一家以“低價產品”著稱的輪胎企業對國內輪胎企業是否會因為“標簽法”導致的成本增加,從而在出口市場失去價格優勢的看法是,這對大小企業的影響是不同的。
他表示,對于大企業來說,一方面他們的技術水平較高,“努力一下最起碼可以達到法規規定的最低標準”;而且有些在歐洲市場出口量較大的企業,例如雙星輪胎出口到該地的輪胎占其總產量的6成,一時半會兒還得依賴這個市場,雖然成本上升,但還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他說,小企業本身的利潤就比較薄,而且出口到歐洲的數量也不多,那就要考慮是否有必要增加這種成本。中東、非洲這些相對寬松的市場也是不錯的選擇,不必在歐洲這“一棵樹上吊死”。
在歐盟“標簽法”正式實施之前,國內輪胎業曾為一項“半數輪胎產品達不到歐盟第一階段標準”的調查結果頗為頭疼。如今看來,是真的有如此多企業的產品達不到該法規標準,還是有些企業并不想達到,是個需要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