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鐵定實現3%以內的良性通脹水平之后,中國將于2013年面臨較大輸入性通脹壓力,政策環境也因而變得更加復雜和不確定。
分析人士表示,從已經釋放出來的政策信號可以獲知,盡管遏制通脹并不位于明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議程的優先位置,但這并不意味中國決策者會對此掉以輕心。
本周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明年潛在通脹和資產泡沫的壓力加大。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說,明年的潛在通脹壓力加大,主要是美歐日三大主要經濟體量化寬松導致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加大。
在前兩輪量化寬松向市場累計注入近3萬億美元流動性的情況下,本月12日,美聯儲又宣布了第四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決定每月購買450億美元國債,替代年底到期的扭曲操作,加上今年9月宣布的第三輪量化寬松每月400億美元的購債額度,美聯儲每月資產采購額達850億美元,而且不設期限。
美聯儲還決定,在失業率高于6.5%、未來1至2年通脹水平預計高出2%的長期目標不超過0.5個百分點的情況下,將繼續把聯邦基金利率保持在零至0.25%的超低區間。
而歐洲央行今年也實施了無上限債券購買計劃(OMT),以幫助緩解歐債危機、維持金融穩定。即將出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亦宣布將出臺“大膽的金融寬松政策”以提振萎靡的經濟。
美國、歐洲、日本分列全球第一、第二和第四大經濟體,加上另一個處于貨幣寬松期的主要經濟體英國,其貨幣均為國際儲備貨幣。它們新的貨幣寬松政策將使全球的流動性再度面臨泛濫危險。
在IMF追蹤的1929年以來的14輪經濟周期中,本輪復蘇是最緩慢的,但信貸反彈卻是最快的。而發達經濟體由于深陷債務泥潭,都傾向于通過量化寬松的方式維持債務循環,長期低利率和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性泛濫將成為常態。
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張茉楠說:“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退出可能遙遙無期。”
中國是資源品進口大國,也是國際大宗商品主要買家,對能源、原材料及部分農產品進口嚴重依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無疑使中國面臨輸入性通脹壓力。
張茉楠說,主要發達經濟體量化寬松政策對中國的負面影響,很可能在明年進一步顯現,中國更需要警惕輸入型通脹壓力,它可能加大經濟調控難度。
一些權威研究機構預測2013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將平均上漲5%。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認為,中國的通脹水平將從明年第一季度開始出現回升,最遲第三季度初升至4%。
盡管近兩年遏制效果明顯,但中國國內依然存在著推升通脹的風險因素。由于貨幣超發,2011年,中國貨幣存量比2007年增長了一倍,而2012年隨著信貸的增長,存量繼續增加,與名義GDP之間的差距明顯拉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3年要適當擴大社會融資總規模,保持貸款適度增加。
分析人士預料,中國政府仍將把2013年的通脹控制目標定在4%。
“明年的實際通脹率肯定會高于今年,但由于中國決策者對潛在通脹壓力保持警惕,它將不會高過4%。”向松祚說。
分析人士表示,從已經釋放出來的政策信號可以獲知,盡管遏制通脹并不位于明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議程的優先位置,但這并不意味中國決策者會對此掉以輕心。
本周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明年潛在通脹和資產泡沫的壓力加大。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說,明年的潛在通脹壓力加大,主要是美歐日三大主要經濟體量化寬松導致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加大。
在前兩輪量化寬松向市場累計注入近3萬億美元流動性的情況下,本月12日,美聯儲又宣布了第四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決定每月購買450億美元國債,替代年底到期的扭曲操作,加上今年9月宣布的第三輪量化寬松每月400億美元的購債額度,美聯儲每月資產采購額達850億美元,而且不設期限。
美聯儲還決定,在失業率高于6.5%、未來1至2年通脹水平預計高出2%的長期目標不超過0.5個百分點的情況下,將繼續把聯邦基金利率保持在零至0.25%的超低區間。
而歐洲央行今年也實施了無上限債券購買計劃(OMT),以幫助緩解歐債危機、維持金融穩定。即將出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亦宣布將出臺“大膽的金融寬松政策”以提振萎靡的經濟。
美國、歐洲、日本分列全球第一、第二和第四大經濟體,加上另一個處于貨幣寬松期的主要經濟體英國,其貨幣均為國際儲備貨幣。它們新的貨幣寬松政策將使全球的流動性再度面臨泛濫危險。
在IMF追蹤的1929年以來的14輪經濟周期中,本輪復蘇是最緩慢的,但信貸反彈卻是最快的。而發達經濟體由于深陷債務泥潭,都傾向于通過量化寬松的方式維持債務循環,長期低利率和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性泛濫將成為常態。
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張茉楠說:“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退出可能遙遙無期。”
中國是資源品進口大國,也是國際大宗商品主要買家,對能源、原材料及部分農產品進口嚴重依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無疑使中國面臨輸入性通脹壓力。
張茉楠說,主要發達經濟體量化寬松政策對中國的負面影響,很可能在明年進一步顯現,中國更需要警惕輸入型通脹壓力,它可能加大經濟調控難度。
一些權威研究機構預測2013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將平均上漲5%。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認為,中國的通脹水平將從明年第一季度開始出現回升,最遲第三季度初升至4%。
盡管近兩年遏制效果明顯,但中國國內依然存在著推升通脹的風險因素。由于貨幣超發,2011年,中國貨幣存量比2007年增長了一倍,而2012年隨著信貸的增長,存量繼續增加,與名義GDP之間的差距明顯拉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3年要適當擴大社會融資總規模,保持貸款適度增加。
分析人士預料,中國政府仍將把2013年的通脹控制目標定在4%。
“明年的實際通脹率肯定會高于今年,但由于中國決策者對潛在通脹壓力保持警惕,它將不會高過4%。”向松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