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放緩油價承壓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數據顯示,因煉廠原油進口量降至10年低點,美國2012年最后一周的原油庫存降低1110萬桶,遠超市場預期,并創下2001年2月以來最大單周降幅,當周美國原油日進口量僅為709.4萬桶,原油凈進口量為每日705萬桶,是EIA自2001年11月開始此項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作為全球原油消費第一大國,美國的原油消費量對國際原油價格具有重大影響,據EIA此前預計,美國2012年原油需求量將下降1.5%,是1997年至今15年來的最低水平。與此同時,2013年美國原油與成品油進口量占總需求比重或許也將為22年以來首次低于四成。
COMEX原油期價去年下跌10%
回顧2012年,國際油價經歷了比較疲弱的一年,與年初價格相比,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原油期貨價格下跌了10%左右,而洲際交易所(ICE)布倫特原油價格也僅僅是基本持平而已。具體從原油市場來看,需求放緩和產量增加共同導致了2012年國際原油市場的弱勢局面。
世界范圍內原油消費量下滑已經延續了多年,過去幾年雖然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原油消費量持續上升,但是需求增速下滑明顯,同時由于環保標準的提高和新能源的發展,OECD國家的原油消費量自2008年開始持續下降,據EIA預計,2012年和2013年OECD國家的液體燃料日均消費量將分別下降40萬桶和20萬桶。
其中,作為全球最大原油消費國,美國頁巖氣革命導致其對原油的依賴性進一步降低,但其產量卻在不斷增加,目前原油進口占美國原油消耗的比例已經降至45%左右。EIA此前還預計,2013年美國原油與成品油進口占美國總需求比重將從2010年的49%下降至39%,這將是自1991年以來美國石油與油品凈進口占需求比重首次低于40%。
另外,美國和OPEC原油產量并未出現降低的跡象,EIA數據顯示,2012年美國國內原油日均供應總量為630萬桶,較2011年增加70萬桶,而2013年的日均供應量將進一步上升至690萬桶,達到199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近期也表示,2013年OPEC成員國的原油日均產量仍將維持在3000萬桶水平之上。
此外,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原油消費量的增長雖然彌補了OECD國家原油消費量的下降,使全球原油整體需求仍在上升,但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原油需求放緩已經非常明顯。
需求放緩必然導致全球原油閑置產能上升,EIA統計數據顯示,去年7~8月份,全球閑置產能為日均180萬桶,9~10月份閑置產能上升到日均200萬桶,11~12月則進一步上升到日均210萬桶。雖然與2009~2011年全球原油日均360萬桶的閑置產能相比,目前全球原油閑置產能并不算太高,但是閑置產能增長趨勢卻不容忽視。
2013國際油價仍難看漲
受中東地緣政治以及全球經濟波動影響,國際油價在2013年仍將面臨動蕩不安的形勢。EIA此前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原油市場將出現一輪新的庫存增長周期,這主要是由于美國及其他非OPEC國家供應量的持續增長。
在2012年整個第四季度,ICE布倫特原油均價維持在110美元/桶上下波動,EIA預計,2013年布倫特原油均價將下降至104美元/桶。包括高盛在內的金融機構也不愿看漲2013年國際油價,高盛預計,2013年布倫特原油預估均價在110美元/桶,2014年則為105美元/桶。
另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國際原油平均進口價格5年內將持續下滑,到2017年將降至每桶89美元左右,而今年的平均價格預計為每桶107美元。
至于2013年國際原油價格能否看漲,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2013年國際原油價格仍然很難看漲,主要原因是中東地緣政治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這是可以導致原油上漲的因素,但是歐債問題仍未解決,全球經濟放緩仍將持續,這是可以導致國際油價下降的原因。”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數據顯示,因煉廠原油進口量降至10年低點,美國2012年最后一周的原油庫存降低1110萬桶,遠超市場預期,并創下2001年2月以來最大單周降幅,當周美國原油日進口量僅為709.4萬桶,原油凈進口量為每日705萬桶,是EIA自2001年11月開始此項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作為全球原油消費第一大國,美國的原油消費量對國際原油價格具有重大影響,據EIA此前預計,美國2012年原油需求量將下降1.5%,是1997年至今15年來的最低水平。與此同時,2013年美國原油與成品油進口量占總需求比重或許也將為22年以來首次低于四成。
COMEX原油期價去年下跌10%
回顧2012年,國際油價經歷了比較疲弱的一年,與年初價格相比,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原油期貨價格下跌了10%左右,而洲際交易所(ICE)布倫特原油價格也僅僅是基本持平而已。具體從原油市場來看,需求放緩和產量增加共同導致了2012年國際原油市場的弱勢局面。
世界范圍內原油消費量下滑已經延續了多年,過去幾年雖然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原油消費量持續上升,但是需求增速下滑明顯,同時由于環保標準的提高和新能源的發展,OECD國家的原油消費量自2008年開始持續下降,據EIA預計,2012年和2013年OECD國家的液體燃料日均消費量將分別下降40萬桶和20萬桶。
其中,作為全球最大原油消費國,美國頁巖氣革命導致其對原油的依賴性進一步降低,但其產量卻在不斷增加,目前原油進口占美國原油消耗的比例已經降至45%左右。EIA此前還預計,2013年美國原油與成品油進口占美國總需求比重將從2010年的49%下降至39%,這將是自1991年以來美國石油與油品凈進口占需求比重首次低于40%。
另外,美國和OPEC原油產量并未出現降低的跡象,EIA數據顯示,2012年美國國內原油日均供應總量為630萬桶,較2011年增加70萬桶,而2013年的日均供應量將進一步上升至690萬桶,達到199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近期也表示,2013年OPEC成員國的原油日均產量仍將維持在3000萬桶水平之上。
此外,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原油消費量的增長雖然彌補了OECD國家原油消費量的下降,使全球原油整體需求仍在上升,但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原油需求放緩已經非常明顯。
需求放緩必然導致全球原油閑置產能上升,EIA統計數據顯示,去年7~8月份,全球閑置產能為日均180萬桶,9~10月份閑置產能上升到日均200萬桶,11~12月則進一步上升到日均210萬桶。雖然與2009~2011年全球原油日均360萬桶的閑置產能相比,目前全球原油閑置產能并不算太高,但是閑置產能增長趨勢卻不容忽視。
2013國際油價仍難看漲
受中東地緣政治以及全球經濟波動影響,國際油價在2013年仍將面臨動蕩不安的形勢。EIA此前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原油市場將出現一輪新的庫存增長周期,這主要是由于美國及其他非OPEC國家供應量的持續增長。
在2012年整個第四季度,ICE布倫特原油均價維持在110美元/桶上下波動,EIA預計,2013年布倫特原油均價將下降至104美元/桶。包括高盛在內的金融機構也不愿看漲2013年國際油價,高盛預計,2013年布倫特原油預估均價在110美元/桶,2014年則為105美元/桶。
另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國際原油平均進口價格5年內將持續下滑,到2017年將降至每桶89美元左右,而今年的平均價格預計為每桶107美元。
至于2013年國際原油價格能否看漲,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2013年國際原油價格仍然很難看漲,主要原因是中東地緣政治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這是可以導致原油上漲的因素,但是歐債問題仍未解決,全球經濟放緩仍將持續,這是可以導致國際油價下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