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債臺高筑引起的違約之憂似乎在近年來時常被提起。當日本祭出量化寬松政策振興經濟的時候,一些經濟學家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日本債務違約的隱憂。根據公開的數據,截至2012年日本主權總債務占GDP的比率已經接近230%。有分析稱,日本債務增長迅速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齡化,政府稅收下降導致。
星展銀行(香港)零售投資及保險產品副總裁兼投資策略顧問李振豪日前撰文指出,日本央行正在做著比歐美更進取的量化寬松,無條件不停為市場“泵水”。究竟量化寬松是靈丹妙藥或是飲鴆止渴?
其實,對日本的量化寬松政策持懷疑態度的人不在少數。李振豪稱,根據貨幣數量學說,市場平衡在于貨幣供應和資金流速的積數,應相等于生產力和總物價的積數。簡單比喻,就算把一輛跑車加滿油,如不開啟引擎,性能再好都不會向前跑;當經濟注滿資金,但實體經濟呆滯,資金只會回流金融市場而不是實體經濟。他認為日本的例子已很典型,多次印鈔后日元貶值,利息幾近乎零,人們只好把資金兌換成其他高息貨幣(即套息交易),形成多年來通縮問題持續。
最新的數據雖然顯示,去年秋季以來日元貶值已讓該國出口企業出現好轉的跡象,同時日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也好于預期。但是,長江商學院副院長劉勁對本報記者稱,日本的量化寬松應打一下很大的問號,它能持續多久?他說,日本的債務是GDP的兩倍多,而目前的國債利率又非常低,那么,如果日本將通脹刺激在未來的2%目標水平,那么將會造成日本名義利率上漲,這就會提高日本政府的債務利息支出。目前日本政府的利息是低的,那么到時候日本政府如何還它的債務呢?“如果在印錢的政策刺激下,出現惡性通脹,這將把日本推入一個懸崖,可能出現嚴重的債務違約。”劉勁稱,“這是潛在的債務危機,如果出現,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它帶來的后果將是嚴重的。”
中金公司在最近發布的報告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中金分析師指出,“日本新一輪寬松政策的真正不確定性在于日元債務的長期安全性問題,即這會對日本政府債務的可持續性造成什么影響”。
而日本的問題根源究竟何在?劉勁認為,日本的量化寬松與美元的量化寬松有所不同,日本的經濟問題主要是人口的問題——不僅是老齡化,同時還在減少,日本人口的減少,讓經濟很難出現大的增長。他進一步補充道,應該看到日本是一個很富有的國家,人均GDP的數字非常高,再往上增長的空間非常小。如果想讓整個經濟體增長,人口不增長的話,這會非常困難。
對于日本債務違約的擔憂,有人認為日本不能與歐美國家同日而語,雖然其債臺高筑,但是主要債權人是在日本國內。評級機構惠譽于近日宣布的評級報告認為,日本長期外幣和本幣發行人違約評級為“A+”,只是展望為“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