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經濟體在今年上半年刮起了一場強勁的貨幣政策寬松旋風,日本央行在4月初推出了史無前例的量化寬松政策,隨后澳大利亞、印度、韓國、泰國等多個經濟體的央行紛紛以降息的手段加碼寬松。
但隨后美聯儲6月下旬明確給出了逐步退出大規模量化寬松政策的時間表,使市場對于全球流動性收緊的預期增強。盡管亞太經濟體與美國在經濟基本面上存在很大不同,并不會隨之立即收緊貨幣政策,但受此影響,該地區寬松潮再續的可能性明顯減小。
上半場:寬松旋風席卷亞太
今年上半年,日本央行超出市場預期的強力量化寬松政策開啟了亞太地區大規模寬松潮的序幕。日本央行在4月4日新任行長黑田東彥上任后的首次貨幣政策會議后宣布,將以兩年左右時間實現2%的通脹目標。這是日本央行首次為今年1月提出的新通脹目標設定達成期限。
為達成這一目標,日本央行宣布,推出大規模的量化寬松政策,在兩年內以每年約60萬億至70萬億日元的速度增加貨幣供應規模。到2014年,其貨幣供應規模將增加到270萬億日元,是2012年末的近兩倍。屆時,日央行對長期國債、ETF的持有額也力爭實現翻番。
在隨后的一個月內,日本股市日經225指數直線飆升,日元大幅貶值,美元兌日元匯率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逼近100大關,這也對亞太地區其他國家貨幣構成了明顯的升值壓力。盡管沒有任何國家表示,將參與競爭性的貨幣貶值,但進入5月以后,多國選擇以降息的手段來加碼寬松。
5月3日,印度央行降息25個基點至7.25%,為2011年5月以來最低。由于通脹有所緩解,在此之前印度央行已經兩次降息,刺激疲軟的經濟。
澳大利亞央行5月7日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2.75%的紀錄低點,該行表示,澳元高企、信貸需求低迷及通貨膨脹前景溫和是降息的主要原因。此前,澳大利亞央行自2011年11月以來已七次降息,于2012年12月將基準利率下調至3%的低位,試圖刺激國內經濟,但效果仍然不夠。
韓國央行5月9日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2.50%,并指出,韓國經濟增長勢頭依然疲軟,加之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日元匯率持續走低等因素給韓國出口增長帶來一定負擔,為了進一步提振經濟,韓國央行決定下調利率。這是韓國央行此前連續六個月保持基準利率不變之后首次下調利率。
泰國央行5月29日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2.50%。泰國央行表示,降息是因為該國經濟面臨下行風險。
下半場:收緊擔憂陡然升溫
但進入6月下旬,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出人意料的表態給了全球愈演愈烈的寬松潮重磅一擊。伯南克在6月19日貨幣政策會議后表示,如果美國經濟復蘇態勢能夠達到預期水平,有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削減購債規模,并于明年年中結束購債。這是迄今為止美聯儲收緊量化寬松政策最為明晰的時間表。
在此之后,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分析人士指出,作為全球經濟的“龍頭”,美國退出寬松也使投資者對于全球流動性將很快收緊的擔憂情緒陡然升溫,但從年內來看,亞太區央行全面收緊貨幣政策的可能性并不大,只是相對上半年會放緩繼續寬松的腳步。
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認為,美國目前的經濟環境和亞太經濟體并不相同,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確會給亞洲各央行造成一定“收緊”貨幣政策的壓力,但并不會迫使它們很快做出行動。以日本為例,嚴重困擾日本經濟的“通縮之困”在美國并不存在;盡管日本第一季度GDP等數據表現良好,但是與美國出現全面的經濟復蘇勢頭相比,其復蘇只能說是剛剛開始。這都決定了日本短期根本不會收緊貨幣政策,只是可能不會加碼寬松而已。
野村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盡管貨幣刺激政策被部分市場人士認為是“治標不治本”而飽受詬病,但其剛推出時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往往是立竿見影的。美國的量化寬松已經進行到第三輪,對經濟的正面刺激效果已經越來越小,而日本的強力寬松政策才剛剛開始,目前仍然是利明顯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