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今日繼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令資金面保持穩中偏緊狀態。分析人士認為,央行應根據通脹、經濟增長以及就業表現,來決定未來的貨幣政策基調,并預防持續收緊流動性對經濟增長的負面效應;并讓銀監會來承擔更多的銀行監管責任。
據參與投標的交易員周二透露,中國央行早間仍未進行任何公開市場操作,延續上周“袖手旁觀”的態度。
近兩周,央行在公開市場暫停主動注入流動性,而讓正回購和央票資金自然到期,這穩定了市場的預期,一定程度上有助改善流動性。7月以來,各品種利率呈現出較快下行的態勢,逐步回歸到反映疲軟經濟增長以及溫和通脹水平的基本面。
一位駐上海的銀行交易員稱,考慮到去年同期基數較高等因素,通脹在未來兩月將保持溫和水平。當前通脹水平處于溫和區間,且遠低于政府提出的全年增長3.5%的控制目標,央行可能會令資金面保持穩中偏緊狀態,以在通脹數據較有利的情況下,進一步控制貨幣供應量增速。
申銀萬國報告認為,接下來兩周內,資金總量流入項主要包括下周1600億元公開市場到期、以及15號準備金退款,流出項主要是二季度的財政稅收上繳。幾項進出后,相比月初,預計接下來的資金總量也不會更寬松,則目前資金利率就已到底部。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二早間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6月CPI同比增長2.7%,高于市場預計的2.5%,也高于5月的2.1%。同時,中國6月PPI同比降2.7%,降幅低于5月的2.9%。
海通證券的研究報告預測,下半年7天回購利率中樞為3.5%至4%,高于1季度的3.2%,但低于2季度的4.5%。利率回落源于預期改善,央行持續暫停央票與正回購發行,千億國庫現金招標在即,打消了補繳準備金及財政存款的擔心。但央行穩健貨幣政策未變,未啟動逆回購,意味著降準概率極低,防范金融風險仍是未來重要目標,因而貨幣利率中樞難以大幅下降。
不過,央行仍需考慮收緊流動性的程度,及其可能對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效應。
澳新銀行中國經濟師周浩認為,從銀行間市場近期表現看,盡管短期利率進入7月后逐步平穩,但隔夜和7天利率仍明顯高于本輪錢荒前的水平,這也表明流動性處于“緊平衡”,如果這樣的狀況持續,由于整體收益率曲線上升,商業銀行的貸款將受到明顯影響,這也將影響實體經濟的表現,并進一步打擊已經十分脆弱的經濟表現。
周浩稱,當前溫和的通脹表現,與近期央行收緊市場流動性的舉動,形成鮮明反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央行收緊流動性的舉動,主要是針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過快增長的行為,但央行應根據通脹、經濟增長及就業表現,來決定未來的貨幣政策基調,且應讓銀監會承擔更多的銀行監管責任。
上述銀行交易員稱,由于二季度經濟繼續溫和回落成為大概率事件,而通脹壓力較輕,他相信決策層關注的重點會在于增長,而非通脹。“經濟增長的疲軟對于市場流動性具有一定利好,但仍需關注本周四,央行是否會重啟正回購操作,該信號將暗示央行對當前資金利率水平的態度。”
截至發稿時,基準7天回購加權平均利率最新報3.59%,較周一收盤下跌8個基點。隔夜回購加權平均利率持平于3.25%。
本周公開市場到期資金為零。不過周四財政部將對500億元國庫現金定期存款招標,這也將起到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的效果。
此前,央行在公開市場已連續五周凈投放資金,累計規模達35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