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今日公布,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4.8萬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一季度增長7.7%,二季度增長7.5%。
此前有關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擔心普遍蔓延,受到總需求疲軟、企業持續去庫存影響,GDP增速在二季度延續了下行趨勢。
國家能源局在上周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累計2496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1%,比去年同期回落0.4個百分點。
用電量的回落也印證了經濟增長放緩的態勢,現階段工業尤其是鋼鐵等高耗能產業在用電量中占比較大,經濟增速下降時,這些行業下降得更快,導致用電量增速下降。
央行上周五公布數據顯示,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4%,創六個月來新低。今年以來居高不下的M2增速,終于在6月出現明顯下降,并創下今年以來新低。
在經濟增速明確放緩下,政府對實現預期目標仍有信心,在貨幣政策有效性已得到驗證的情況下,料短期內出臺刺激措施的可能性有限。
此外,央行在上周日承諾將運用多種政策工具來調整銀行資產流動性,以保證信貸的穩定增長。此舉被認為是為了消除市場上對實施緊縮貨幣政策的擔憂。
此前公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上半年,CPI同比上漲2.4%,其中6月份CPI同比上漲2.7%,但仍處于較為溫和的區域內。與CPI的溫和上漲相比,PPI漲幅持續下滑更令人擔心。
上半年,PPI同比下降2.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2.4%。PPI數據凸顯出國內需求的疲勢,自2012年3月份以來,中國的PPI就一直處于下降狀態之中。
就目前而言,通脹暫時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經濟增長的動力缺乏才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
此前,摩根士丹利預計,中國的GDP增速將在今年下跌至5.5%,而2014年則為4.5%。
新一屆政府促使銀行業去杠桿的政策取向很明顯。在貨幣市場利率上升之前的三個月內,銀監會和外匯管理局曾經宣布了管理銀行間信托支付、理財產品、債券投資杠桿、外匯借款以及銀行間債務結構的新條例。
這些條例的目的是規范減少銀行用來迅速擴張資產的新渠道。大摩預期,去杠桿化將會在未來的6到12個月內繼續。
在“超級熊市”的情形中,大摩預計中央政府會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開發商施行激進的政策性緊縮。
大摩還預計,政府將采用強有力的道德規勸以及其他監管手段來減緩貸款增速,尤其是那些發放給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開發商的貸款。
瑞銀證券分析師沈文春認為,近期銀行間市場“錢荒”事件還可能通過提高資金成本、放緩信貸擴勢頭等渠道對實體經濟產生后續的負面影響。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增長前景仍然脆弱,經濟增速有進一步下行的風險。
但沈文春也認為,盡管經濟增速存在下行風險,但政府對經濟減速的容忍度在不斷提高,這也顯示了其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決心。“不出臺新大的刺激政策,去杠桿,推動結構改革”,正成為新一屆政府施的主要思路。
調研機構莫尼塔首席經濟學家蘇暢認為,展望未來,相對樂觀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來自美國的周期性復蘇,其將對中國出口形成一定的拉動。
同時,蘇暢也指出,負面的因素主要來自流動性邊際的收緊。盡管貨幣市場利率較高點已經小幅回落,但貨幣市場缺錢對金融市場 和銀行的負面影響逐步開始顯現,如果持續時間較長,也會對中國實體經濟產生重大負面影響。
面對各方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質疑,“新興市場之父”、富蘭克林鄧普頓新興市場團隊執行主席麥樸思(Mark Mobius)認同部分新興市場增長放緩,但預期影子銀行問題不會打擊中國整體經濟。
市場不斷下調中國今年GDP增長,麥樸思稱,不擔心中國經濟放緩,中央不會放任內地經濟失去控制,預料今年經濟增長7%至8%,又認為中央把今年GDP增長定于7.5%合理。
他稱,中國仍是該團隊投資的重心國家,認為影子銀行問題不會對經濟造成大沖擊,指目前債務占GDP比率較低,經濟仍有增長空間。
不過,他指中國雖然可受惠美國復蘇,但高端工人的吸引力較以往遜色,預期受美國復蘇拉動的出口增長不復當年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