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表態一直是全球央行做決策最為重要的參考之一。一貫愛好“打太極”的伯南克在6月19日的講話中,突然出乎意料地明確給出了退出量化寬松的路線圖。這不僅在隨后的幾周內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也給了此前愈演愈烈的“寬松大潮”重重一擊。但伯南克7月17日的證詞卻又使這一形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盡管他仍肯定了“退出路線圖”,但特別強調,一切都要視經濟和金融情況而定,這一表態明確告知外界,美聯儲絕不可能“為了收緊而收緊”,如果經濟復蘇不能令人滿意,美聯儲也有可能維持甚至擴大寬松規模。這或許為全球央行服下了一枚定心丸,但展望后市,隨著發達經濟體刺激經濟動機的不斷強化和部分新興經濟體通脹愈發抬頭,此前全球貨幣政策的分化料將加劇,貨幣寬松大潮恐將遇到更多逆流。
經濟基礎相對雄厚的發達經濟體央行選擇“再寬松”的后顧之憂有所降低,不排除年內進一步降息或加大資產購買的可能性。在4月推出超大規模量化寬松政策的日本,顯然已經嘗到了“開足印鈔機”見效之快的甜頭。近期日本公布的多項經濟數據都顯示經濟出現明顯復蘇。多家日本權威機構都認為,日本的寬松政策已經開始“發力”,不僅年內不可能收緊貨幣政策,還有再度放松貨幣的可能性。
歐盟、英國、澳大利亞目前的經濟整體情況,如果僅從數據上看,應該說還不及日本;其央行今年的若干次降息措施,力度也遠不及日本大規模的購債,所以更有降息的愿望,上述央行近期的紀要或重要人物的講話也體現出這一點。只是市場稍早前擔憂如果美國經濟在沒有復蘇“到位”時,就突然結束資產購買,將導致全球流動性出現混亂,資金大量回流美元資產,使這些央行在寬松問題上突然變得極為謹慎。但伯南克此番表態使這種擔憂有所降溫。美聯儲“退出”雖勢在必行,但是前提是經濟的復蘇以及決策者確信不會引起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
目前經濟疲弱的壓力,一些新興經濟體甚至要遠遠高于發達經濟體。但是部分新興經濟體除面臨經濟增速放緩外,更面臨極為嚴峻的通脹挑戰,比如巴西,其超過6.5%的通脹率壓力,恐怕遠非伯南克“鴿派”表態這樣的外部因素就能消散。今年下半年,新興經濟體此前的寬松勢頭恐怕將終結,部分國家盡管不情愿,但是在經濟放緩和通脹壓力中,也只得“兩害取其輕”,被迫加入“加息”陣營。印尼央行、巴西央行在7月都大幅加息50基點,特別是今年經濟數據總體尚可的印尼加息幅度如此巨大更是出乎市場意料。此外,韓國央行關于其經濟已經開始復蘇的表態也令分析人士普遍猜測,韓國明年就將進入加息周期。盡管目前韓國已經不算傳統意義上的新興經濟體,但是其經濟模式等方面還是和很多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亞太區新興經濟體具有可比性,韓國如果走入加息通道,可能導致的連鎖反應需要引起市場的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