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外貿“穩增長”的利好政策頻頻出臺。
昨日(8月20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發布 《關于免收出口商品檢驗檢疫費等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自2013年8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對所有出境貨物、運輸工具、集裝箱及其他法定檢驗檢疫物免收出入境檢驗檢疫費。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馬遙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采購商和供應商受此影響,費用支出會有所下降,成本壓力得到緩解。
但也有外貿行業資深人士直言,一般來說,商檢費只占出口運輸費用里很低的比例,在5%~10%左右,而運輸費用又只占到整個貨值成本的3%~5%左右。所以,這杯水車薪的比例關系目前不會給企業帶來太多利好。
不斷為出口松綁
《通知》顯示,自2013年8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對所有出境貨物、運輸工具、集裝箱及其他法定檢驗檢疫物免收出入境檢驗檢疫費(不包括對出境人員預防接種和體檢收取的費用,以及企事業單位承擔與出境檢驗檢疫有關的商業性自愿委托檢測和鑒定、出境檢疫處理、動物免疫接種工作收取的費用)。
而且,免收出口商品檢驗檢疫費后,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依法履行職能所需經費由中央財政預算予以統籌安排。同時,結合推進法定檢驗體制改革,研究調整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預算和財務管理制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國家質檢總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發展改革委、物價局等,應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要求,對有關出口商品檢驗檢疫費用已經展開免收工作。
馬遙認為,外貿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也是穩增長政策的關鍵要素。今年進出口整體環境惡化,企業營收狀況不太理想,調整進出口結構、減輕企業負擔已經成為國家層面的重點工作。兩部委此舉是“穩增長、調結構”的具體政策,也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探索。
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預算和財務管理制度,是決定該部門能否最大化地發揮其積極效用的關鍵因素,完全免費的檢驗機制尚無存在的可能性。“有關部門可以先行考慮在部分商品、部分進出口區域做試點,將預算體系和財務管理做良好的隔離,待取得一定成效后再行推廣。”馬遙建議。
力度有待再加碼
雖然兩部委此舉旨在提振出口,但上述外貿行業資深人士直言,由于商檢費只占出口運輸費用里很低的比例,這杯水車薪的比例關系并不會給企業帶來巨額利好,“相當于下了一場毛毛雨”。
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雖然說減免商檢費對外貿企業,尤其出口型外貿企業來說是個利好消息,但實際上在成本上的降幅很有限。
對此,馬遙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兩部委此舉對于出口相關企業而言是利好,采購商和供應商受此影響,費用支出會有所下降,成本壓力部分程度上得到緩解,出口企業的盈利能力或將有所提升。
“從整體來看,此舉能夠為多數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只是在力度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接下來有關部門還應就相關問題作出深入研究,出口企業的稅負減免工作任重而道遠。同時,該項措施實行時限較短,接下來能否出臺更加優惠的政策還值得關注。”他說。
實際上,除了占比較小的商檢費用,“在出口報關,進口清關業務中,諸多的行政類收費都可適當減免。如海關白卡的監管車運費顯著高于汽運公司的運費。如查驗及檢疫時,政府部門的倉儲費又顯著高于自營倉庫企業的倉儲費等。”上述外貿行業資深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