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行繼續在公開市場進行逆回購操作,當日向市場投放流動性80億元。不過,軋差掉已到期的130億元逆回購之后,目前仍是50億元的凈回籠態勢。而相比10月末資金面緊態而言,11月初以來已略有回暖,7天回購利率由5%退潮至4.3%左右,但市場的謹慎心態依舊存在。
作為印證,二級市場債券收益率的下行勢頭較為遲緩,機構持倉略有盈利便會斬獲出局。據上海某貨幣中介公司人士介紹,資金價格近兩日持續下行,現券收益率走高勢頭稍有緩和。但除了資金面的短暫支撐,經濟回暖較為明顯也從基本面上壓制了債市的繼續向好。在期限結構上,仍是規避長期品種,短期限信用債券受到青睞。
“單邊做多時機可能還沒到,相比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而言,關鍵還在于流動性預期較為謹慎,央行已經在前期給了市場一些教訓。”該人士說。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認為,每年的11月、12月都是財政存款集中投放的月份,流動性壓力將趨緩。但央行“鎖長護短”操作的延續,彰顯了監管層以溫和方式限制金融機構期限錯配,驅動其進一步改善資產負債表的決心。
長江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胡瑞麗認為,央行兩個期限逆回購的操作利率均出現上漲,表明央行的態度并未有實質性改善,后續資金預期依舊謹慎。胡瑞麗指出,盡管利率債收益率有所回落,但來自經濟基本面與貨幣政策面的壓制并未解除,10月匯豐中國制造業經理人采購指數(PMI)再創新高,表明經濟向上的動能較強,短期內將聯合偏緊的資金面對利率品種形成壓力。
實際上,連續兩周暫停后,央行在10月末重新啟用逆回購手段注資,但維持了量減價升之勢,市場熱情無法點燃。數據顯示,10月29日的7天期逆回購僅為130億元,利率由3.9%升至4.1%,10月31日的14天期逆回購利率由此前的4.1%升至4.3%,規模僅為160億元。盡管近幾日市場資金價格回落,但昨日的逆回購操作仍持平于4.1%,并未“隨行就市”。
此外,央行在上周一對到期的60億元3年期央票的絕大部分(59億)進行了對沖,顯示央行對長期流動性的收緊決心。而至今年年末,公開市場仍有110億元3年期央票即將到期,按照央行目前的操作基調,對此加以續作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導致央行逐步收緊的原因,除了中央高層對調結構、去產能的持續推進外,外部市場流動性的移動方向也是核心因素。浦發銀行(600000,股吧)金融市場部最新報告指出,美元指數變動意味著全球資本的流向,會對我國銀行間市場流動性造成顯著影響,從而間接影響到未來債市的進一步走勢。若美元指數繼續走強,國內市場流動性將保持緊平衡狀態,并制約收益率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