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主辦的“第11屆中國汽車創新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一位人士提到:8家商用車企業負責人在京就實施國四排放標準問題達成三點共識。即:一是在用戶購車時主動推薦國四車;二是按訂單以銷訂產,不再生產囤積國三車;三是不搞假國四車。
此事一經披露,引起業內廣泛關注,焦點主要集中在“8家商用車企”和“假國四”上。那么,這是在何處召開的一次怎樣的會議?何人參加?8家商用車企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達成三點共識的,又是出于何種考慮?這些共識會不會對日后的市場產生影響?為何只有8家商用車企代表參會?
● 閉門會議籠罩神秘面紗
此事線索來源于中汽協,于是,記者向中汽協方面人士求解。對方表示,站在行業協會的角度,不能透露是哪8家商用車企參會,對此事不做任何說辭。無奈之下,記者只能通過其他渠道了解會議信息。因為實施國四標準遇阻,對國內所有卡車企業來說,都是當前必須面對的大事。業內相關部門的動作、舉措,包括三點共識,都與廠家供應鏈的組織、車型的排產、營銷網絡的調整密切相關。
今年春節來得相對較早,意味著卡車市場第一波銷售高峰即將到來,車型排產的事定不下來,不僅影響眼前的銷售,而且很可能對完成全年任務都將產生影響。所以,行業內廣泛關注會議情況,實屬合情合理。
此外,既然是事關全行業的大事,為何不能廣泛聽取意見,公開展開討論?畢竟,涉及到實施國四之事,不僅關系到參會的8家企業,也關乎除這8家企業外的眾多其他卡車企業。去掉神秘面紗,讓事關諸多企業的大事在陽光下操作,利大于弊。
也許,會議主辦方考慮到8家企業的產銷量,在行業內占據超過50%份額,足以代表全體企業,而且參會人數少,便于展開討論。從這個角度講不無道理。但對未參會的企業來說,未免留下遺憾,因為他們認為,市場面前人人平等,不應忽視他們知情和參與的愿望。
經記者多方聯系,獲悉本次會議就國四排放標準實施的具體時間問題進行討論,與會人員除8家商用車企外,還有中汽協、環保部和工信部的代表。據悉,各方站在不同立場各抒己見,據理力爭,“博弈”的結果是沒有結果。各方同意,元旦過后,再擇期進一步閉門密商,爭取有個結果。
● 8家商用車企究竟有誰
由于會議主辦方未能透露參會的8家企業名單,反而使業內關注此事的人士更加想知道這8家企業到底有誰。相關部門與8家商用車企業商討國四排放是好事,那么參會企業對國四排放標準實施持什么態度?
據中汽協人士在本文開頭提及到的情況看,至少我們可以知道,8家企達成三點共識。對這三點共識,業內絕大多數關心此事的人會拍手叫好。因為在混亂紛紜的市場面前,8家企業表了率,帶了個好頭,也可以說樹立了眾企業效仿的榜樣、學習的楷模。我們也對這8家企業表示敬意。
但是,在對這8家企業仰視的同時,也有人擔心:如果不公布這8家企業是誰,有何意義?因為再好、再令人敬仰的共識,不公開名單,公眾不知是誰說的,豈不如同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再者,也不利于未參會企業找準學習模仿的對象。從另一個角度來說,8家企業的名單暴露在陽光下,也有利于公眾在市場上對他們的真實 表現進行對照和監督。
記者不禁在想,會議主辦方不肯透露這8家企業的名單,會不會有這方 面的顧慮:即一旦公布,三點共識就要對號入座,來不得半點含糊。否則,保不齊會有人放出“他們高調表態,說的是一套,可私底下,為了企業既得利益,做的又 是一套”這樣的話來。所以,在沒有達成真正共識之前,還是謹慎行事為好。如果真是這樣,那又該另當別論了。
● 為“三點共識”拍手叫好
記者注意到,8家企業達成的三點共識,重點在后兩條。即“以銷定產,不再生產囤積國三車;不搞假國四車。”這三點共識如果真的能夠落實,那么對國四標準的嚴格實施,將會起到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最引人注目的關鍵點,是三點共識打破了業內在排放標準升級過程中存在的所謂“潛規則”。
人們不會忘記,在國二升國三時,絕大多數企業響應政府相關部門號召,選擇高壓共軌的技術路線,而有的企業另辟蹊徑,出“奧步”閃了絕大多數企業的腰,占到了便宜,嘗到了甜頭,卻對此沒有付出任何代價。如此“低成本”占有市場的做法,讓人至今記憶猶新。某卡車企業老總在回應記者對這一現象的擔心時,直言不諱地說:“一切皆有可能。”
面對這樣不規范的市場,8家商用車企亮出“三點共識”,讓人們看到希望,增強了實施國四排放標準的信心。雖然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國四排放標準的時間還懸而未定,但有這三點不成文的共識,如果執行到位,也是很可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