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輪胎看中國,中國輪胎看山東”,這是業內人士共識。
但是,在汽車工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即便是對產業未來前景最樂觀的人士也不得不承認,目前山東輪胎產能的確過剩了,產業“跑偏”了。“特別是中低端產品,就算未來幾年不再新增產能,恐怕也還是緩解不過來。”跟輪胎打了幾十年交道的山東皓宇橡膠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景泉說。
這里壓縮產能,那里卻來招商
廣饒縣是我省重要的輪胎生產基地。當地一官員對記者說:廣饒目前限制新增輪胎項目,但周邊一些地區卻來招商,“那些縣都有人住在這里,幾乎天天往企業跑,吸引企業去當地投資。”
輪胎屬資金、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可大幅帶動地方GDP和稅收增長。據卓創資訊監測,去年以來,山東全鋼胎擴能3000萬套、半鋼胎擴能2.8億條以上。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2013年輪胎行業許多企業銷售向好,利潤增加。這一變化源于國際市場。行業協會和輪胎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證實:滯緩了差不多兩年,橡膠原材料價格走低,外需市場回暖。
據省橡膠行業協會統計,2013年,山東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利潤同比增長15%和19.3%。但增幅分別回落8.8、10.3個百分點。
更令人憂慮的是深層矛盾。“目前,行業產能利用率64.5%,為什么那么多人要進入輪胎行業,就是認為輪胎還有利可圖,但這個利潤是薄利多銷堆出來的。”省橡膠行業協會會長張洪民稱,這表明輪胎市場越來越依靠價格競爭,去年以來輪胎價格已跌了30%,企業開工率為70%。
產業集中度亟待提高
據省橡膠行業協會統計,國內輪胎企業總數為500多家,山東擁有300家左右,年產量在50萬條以下的小輪胎廠占總數的近一半。去年,山東子午線輪胎年產能占全國總產量的50.9%。
“目前,山東輪胎行業大而不強、廣而不精的特征明顯。”張洪民告訴記者,2013年,世界輪胎業三巨頭之一普利司通的銷售收入達到200億美元,相當于山東整個輪胎產業的收入。這說明我省輪胎行業產業集中度亟待提高。
在山東社科院經濟所所長張衛國看來,談中國的產能過剩,有一個特殊的國際背景需要正視和考慮。當前,全球經濟發展面臨三個深刻變化:一是我們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嚴重過剩經濟階段,而世界大國經濟體供求基本飽和;二是金融危機后,所有國家財政、居民收入普遍下降,對一般性產品需求大幅下滑;三是轉型經濟體市場機制越來越充分,過去大出大進的格局開始變化。
“這就決定了全世界都出現了產能過?,F象。”張衛國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產能過剩已不僅僅是中國或山東一國一省的問題,而是世界經濟共同面對的難題。他分析說,作為我國較早市場化的領域之一,輪胎業要擺脫產能過剩,不僅要在國內想辦法,還要眼光向外,走出國門“做文章”。“原材料、市場兩頭在外,是我國輪胎企業成本高企的重要因素,‘走出去’由單純的找資源,逐漸向制造、銷售的全產業鏈輸出發展,可以優化制造產地分布,轉移過剩產能。”
從土中挖金到沙里淘金
許多行業的領先企業已自主啟動“結構調整”:
“我們堅決淘汰了350萬條傳統斜交胎生產線,同時停止了300萬條低端乘用車子午胎生產線。”威海市三角集團董事長丁玉華對記者說。取而代之,三角正建設新的高科技含量、低碳綠色產品生產線,發展冰雪地輪胎、商用車輪胎等耐磨型產品,收益前景不錯。
玲瓏集團在新建的1200萬條高性能半鋼子午胎項目中,首先采用了胎體電子輻射儀預硫化技術。實驗證明,使用該技術可使胎體重量降低1.5%,僅此一項,每年可節約膠料540余噸,多創效益2000余萬元,此項技術獲得2012年省自主創新重大專項扶持資金1000萬元。
丁玉華認為,“汽車和輪胎產業依賴粗放經營實現規模增長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現在行業已由過去的‘土中挖金’,進入過剩經濟的‘沙里淘金’。”
他的判斷是:“沙里淘金”的產業特征,是穩中有增又有變,在這種形勢下,企業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承擔起創新驅動的責任。“尤其是對輪胎這樣的傳統制造業來說,目前最迫切的是要迅速提升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源含量,打破產品同質化障礙,通過科技創新培育出新的競爭優勢。”
“要想破解輪胎產能過剩,轉變政府職能很重要。”臺灣橡膠工業同業工會總干事陳鈺光告訴記者,從臺灣輪胎業發展經驗來看,要更多發揮市場的調節和矯正作用,政府則更應關注地區的社會效益、環保效益,嚴格落實節能環保政策,以此來保證公平競爭,為市場優勝劣汰建立制度環境。
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部長王銳表示:“與鋼鐵、水泥等行業全面過剩不同,輪胎是結構性過剩,調控不能一刀切。”他建議,化解過剩產能應該標準先行,及早抓緊制定省級輪胎行業準入標準和輪胎產品技術標準,“要提高技術、裝備、工藝、能耗、環保、質量等要求,實現企業自發的調整升級,通過市場的手實現落后產能的淘汰,而非行政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