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6月10日,世界銀行在總部華盛頓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球經濟展望》。在最新報告中,世行將2014年的全球經濟增長估值從此前的3.2%下調至2.8%,其中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將連續第三年低于5%。世行敦促發展中國家加速推進結構改革議程,認為這是確保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關鍵,而在這期間,發達經濟體的加速回暖有望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報告指出,美國惡劣天氣、烏克蘭危機、中國經濟再平衡,以及一些中等收入國家的政治紛爭、結構改革進展緩慢和產能限制等多重因素疊加,是大面積調低經濟預估的原因。當然,下行風險正在減退,世界經濟增長預計在今年晚些時候會逐漸加速,2015年和2016年可回升至3.4%和3.5%。其中,美國在一季度受惡劣天氣影響出現收縮后,今年增長雖不及原先預測的2.8%,但也能維持2%以上增速,屬于合理區間;由于債務危機進一步消退,加之歐洲央行的寬松政策刺激,歐元區今年可如期實現1.1%的增長目標;正在遭遇經濟減速之苦的發展中國家也將在今年增長4.9%的基礎上逐漸走強,預計2015年和2016年將回升至5.4%和5.5%。
世行認為,在全球經濟擺脫一季度疲軟的過程中,發達國家的貢獻度正在增加,預計未來3年將向全球需求再注入6.3萬億美元,遠超他們在過去3年貢獻的3.9萬億美元。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的狀況卻不容樂觀。
報告指出,過去幾年,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經濟體實現了驚人增長,吸引了來自高收入國家的投資,并幫助數億工人脫離貧困。雖然受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但新興市場仍比高收入國家更快實現了復蘇,這是因為新興市場對房地產價格和銀行貸款的依賴性較低。而在危機過后,由于發展中國家并未及時調整政策方向,沒有采取有利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舉措,在導致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的同時,對外部風險的防御能力也隨之下降。眼下,高通脹與經常賬戶赤字并存的巴西、南非和土耳其等國經濟依然脆弱,而對于發達經濟體宏觀政策何時轉變與轉變幅度的猜測仍可能導致金融市場的進一步波動,引發資金外流的同時,也可能再度刺激信貸增長、經常賬戶赤字上升等相關脆弱性。
世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考什克·巴蘇說:“各經濟體的金融健康出現改善。除俄羅斯等少數國家外,廣大新興經濟體特別是印度和印尼的股市表現良好。但我們還沒有完全走出困境。財政政策逐步收緊和結構改革對于恢復因2008年金融危機耗竭的財政空間是必要的。簡而言之,現在是為下一場危機做好準備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