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據顯示,6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為29.45萬億元人民幣,較前月減少883億元。這是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連續十個月正增長后首次下降。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出現負增長,這也意味著基礎貨幣的投放方式將發生改變。
中國外匯占款下滑從前幾月開始就已有明顯跡象,5月新增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僅3.61億元人民幣,環比驟降99%。金融機構當月的新增外匯占款386.65億元,創九個月內新低,較此前4月份的1169.21億元出現大幅下降,降幅高達67%。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外匯占款大幅減少?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認為,二季度新增外幣存款明顯增加,人民幣波動幅度擴大和資產價格波動的不確定性,使得私人部門持匯意愿增強。外匯占款負增長有部分央行主動引導的結果。
其認為,外匯占款收縮提高了央行貨幣政策主動性,基礎貨幣投放渠道由外匯資產的變動,轉變為央行對政府以及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債權的變動。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日前稱,隨著形勢的變化,央行調控也會發生變化。比如以后可以增加再貸款、可以進行公開市場操作,還正在探索研究PSLL(抵押補充貸款)。隨著這類創新型工具的推出與使用,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將進一步拓展和優化。PSL不僅是補充基礎貨幣,實際上它也是有益的利率調控的嘗試。
近日就有央行通過發行1萬億元PSL支援國開行的消息傳出。此外,通過再貸款、定向降準等方式,央行也在擴大資金的投放渠道,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有機構測算,今年4~6月份,央行非常規基礎貨幣投放的規模分別為3420億元、459億元和9242億元。
關于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走向,管清友稱,盡管定向寬松仍會繼續,但貨幣政策基調將會保持中性。二季度基礎貨幣投放除了外匯占款減量之外,還有余量,存在助力穩增長的元素。考慮到廣義貨幣增速大約在14%,央行基礎貨幣投放會轉向謹慎,定向寬松將演變為對沖外匯占款減量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