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主引擎,其中,房地產投資是龍頭,但房地產投資增速連續6個月下滑,使市場對經濟增長的預期惡化。“中國房地產市場結構性調整會在今年四季度和2015年給經濟帶來越來越大的拖累。”瑞銀特約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
在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范劍平看來,未來房地產投資增速會進一步下滑,預計今年全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將從去年的20%降到10%左右。
中金公司報告提出,房地產市場價跌量縮,維持調整態勢,一線城市限購政策難有明顯松動,未來房地產投資的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加劇了投資品行業的產能過剩矛盾,也拖累制造業投資增速大幅下滑。向前看,房地產市場調整不可避免帶來土地財政的緊縮,影子銀行再度受到監管的制約,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來源存在較大壓力,目前的高增速存在放緩風險。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也增加了金融機構惜貸的風險。如果社會融資總量增速繼續下滑,則容易與房地產的調整相互強化,形成需求下降-房價下跌-信用緊縮-需求下降的循環,造成較大的去杠桿壓力。
汪濤認為,考慮到房地產行業的重要性及與其他經濟部門千絲萬縷的聯系,房地產活動持續下滑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很多重工業產能過剩問題,從而進一步削弱企業收入增長和現金流、打擊投資意愿。她還指出,目前微刺激措施可能不足以抵消房地產下滑對經濟的拖累,到今年年底增長可能會再度面臨明顯的下行壓力,決策層將進一步加碼穩增長措施。“在這一背景下,我們預計2015年GDP同比增長6.8%。不過,我們認為有15%的概率出現增速大幅滑坡至5%以上的風險。”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說,7月中旬以來,隨著地方政府放松限購的行動不斷升級,房地產銷售的確出現了一些回暖跡象,但效果并不明顯。從購房者的角度看,房貸環境仍偏緊,二季度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從6.7%進一步攀升至6.93%,剛需和投機性需求都會受到抑制。從地產商的角度看,壓力同樣有增無減。一是庫存壓力,未來去庫存可能要持續數年,隨之而來的是投資下行;二是融資壓力,非標收緊、銀行對地產項目愈發謹慎,短期內地產融資仍不容樂觀。如果政策維持目前狀態,年內房地產難言改觀,這將對上游制造業、地方財政收入、相關產業鏈消費等造成直接沖擊,拖累經濟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