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美國頁巖氣的熱潮將推低美國的能源成本,美國制造業將因此復蘇。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德國工業用戶支付的電價是美國同行的2.4倍。
然而,美國的制造業要復蘇,僅僅有更便宜的能源賬單是不夠的。要想重振制造業,美國將需要解決與其他國家在人力成本以及出口政策上的差距。
今年上半年,美國的商品貿易逆差擴大至3,715.9億美元,同比增長4%,上半年進口增長3.3%,而出口則增長2.6%。
中國采取出口退稅等激進的出口戰略。然而,美國面對的挑戰不止來自中國。今年上半年,美國與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貿易逆差均有所擴大。
而中國和墨西哥等國的人力成本顯著低于美國,這使得企業更有動力在海外進行生產。
過去十年來,美國的商用卡車生產商紛紛將生產基地遷到墨西哥,因為那里擁有大量廉價、高素質的勞動力。Navistar International Corp首席營運長Jack Allen向《華爾街日報》表示,
墨西哥的勞動力成本低廉無疑是原因之一,但那里也有高技能及高學歷的勞動力,公司與當地工會和政府的合作情況也不錯。
不過,隨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有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的國際貿易競爭力增強只是時間問題。
相比中國不斷上漲的工資,美國薪資增長疲軟。這使得中美之間的薪資差距正在縮小。波士頓咨詢公司稱,算上航運、庫存和其他成本,一些商品在美國的生產成本與在中國的生產成本大致相當。
《華爾街日報》援引調研公司IHS的經濟學家Mike Montgomery稱,
較低的能源成本、不斷縮小的薪資差距和其他因素產生了一種緩慢的效應,只是這種效應目前尚未在貿易差額中體現出來。
四年前,美國白宮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將美國出口提高一倍。這意味著今年美國的出口目標是3.16萬億美元。然而IHS預測,今年美國的出口額將為2.34萬億美元,明年將為2.51萬億美元,遠不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