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清算行(BIS)稱,由于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債規模已與其GDP總量相當,新興市場債券投資者正日益變得更加容易受到利率和匯率的沖擊。
BIS經濟學家Michael Chui、Ingo Fender 和 Vladyslav Sushko在該行《季度評估》(QuarterlyReview)報告中表示,2015年,包括巴西和中國在內的企業需要債務再融資900億美元,而2017與2018年至多需要1300億美元。一旦國內經濟放緩或美元走強,它們將面臨挑戰。
該行數據顯示,2009至2012年間,新興市場企業發行國際債券近3750億美元,兩倍于2008年金融危機前四年間的水平。外圍利率走強或者本幣走弱可推升債券收益率,繼而可能拖累該國經濟增長,損害發行人和包括國際投資者和當地銀行在內的債權人的利益。
經濟學家們還在該報告中寫道:
除非做到相應的對沖,否則利率上升和匯價貶值將趨于增加這些債務的費用,減少企業利潤或消耗其緩沖資本。
企業資產負債表承受的壓力很容易就會擴散至其他行業,令持有這些企業債券的全球資管公司、銀行和其他金融危機蒙受損失。
杠桿加速
全球低利率環境刺激了投資者對高收益率資產的偏好,也使得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得以擴大財務杠桿。該報告顯示,2008至2012年間,在1/3的主要新興市場國家,企業的債務增速高于利潤增速。
美銀美林報告顯示,部分舉債所得很可能被用于企業的資本支出。過去幾年中,資本支出增長了近1/3。BIS的經濟學家們表示,盡管廉價資金可以通過可行的投資項目促進經濟增長,但它們也增加了企業的利率、展期和匯率風險。
該報告還顯示,許多企業是第一次在海外債券市場發債,這意味著在“不利環境下”,投資者讓它們進行債務展期的意愿如何尚未得到測試。其國內銀行對于為債務再融資提供幫助的意愿可能也是有限的。
BIS指出,新興市場的國內銀行通過為規模較小的企業提供貸款,但是當借款者把錢從銀行中取出以及不良貸款上升的時候,它們自己也會蒙受巨大損失。在這樣的環境下,國際資管公司也會選擇在同一時間撤資。于是在羊群效應作用下,這種負面效應將會被放大。
BIS報告的結論:
如果投資者對信用風險的擔憂來自企業從銀行或債券市場獲得的資金無法獲得展期,那么諸如上述的事態進展將會令市場對匯率沖擊作出強烈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