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CPI和PPI數據公布之后,各種“為央行貨幣政策保持定向寬松留出空間”的討論不絕于耳。然而,昨日央行在公開市場的操作卻并未透露出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的意味,而是連續第五周實現零凈投放。分析人士認為,雖然短期來看資金面無需擔憂,但未來央行繼續下調中標利率的可能性已經比較小。
公開市場持續200億循環
國家統計局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6%,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2%。這是CPI同比漲幅連續第二個月在2%下方運行,同時也再度創下近五年來新低,PPI則是在逾兩年半的時間里持續為負。分析人士普遍認為,CPI數據顯示通脹壓力較小,甚至還有通縮風險,為央行貨幣政策保持定向寬松留出了空間。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產能過剩的矛盾和需求不足的程度都比預期要嚴重,未來還是要穩增長,激發民間經濟活力,同時仍然需要切實降低融資成本,降息概率進一步提升。
然而,昨日央行在公開市場的操作卻并未透露出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的意味。央行繼續開展了200億正回購,期限為14天,中標利率繼續維持在3.40%。鑒于本周到期資金量與上周相同,若周四繼續開展200億正回購,那公開市場本周將繼續實現中性沖銷,連續第五周實現零凈投放。
廣發銀行金融市場部對此表示,在月末疊加IPO的沖擊過后,市場資金再度寬松,預計平穩狀態會保持下去。而正回購操作現在進入200億循環的穩定狀態,對市場的影響基本消失。
貨幣政策已轉向實質性寬松
正回購利率正成為央行利率政策傳導鏈條的信號源頭。在CPI創出五年新低之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突顯,央行為何沒有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
宏源證券分析師陳磊昨日接受信息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央行發布《2014 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證實在之前的9月和10月,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分別投放了基礎貨幣5000億元和2695億元。“央行在公開市場上調降正回購利率的同時,也通過非公開途徑向商業銀行注入基礎貨幣。這兩次MLF操作已經釋放了近8000億元的流動性,相當于存準下調了0.6到0.7個百分點。雖然沒有直接降息降準,但對市場的實質性影響堪比降息降準,貨幣政策已經轉向實質性寬松”。
從數據來看,目前銀行體系資金面也的確比較充裕。從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利率走勢來看,近日短期資金利率走勢趨穩,但3個月及更長期限的Shibor利率仍在繼續走低,3個月Shibor利率已回到去年6月流動性緊缺發生前的水平;1年期Shibor利率則降回今年初的水平。
央行短期難再有大動作
因此陳磊認為,面臨全球通縮風險加劇、我國經濟轉型進入攻堅階段等內外部環境,央行進一步豐富了不同期限的流動性調節工具,目前貨幣政策實質性已經很寬松了。鑒于經濟結構性調整壓力,在明年的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前,宏觀政策預計不會有大的調整,“但不排除會有小額度的常設借貸便利(SLF)或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操作”。
華泰證券對此表示,今年內央行已經“適度拓寬合意貸款空間”,這也說明央行已經暗地放水。但央行對全面放水還是有所顧忌。全面降息降準的放水信號作用太強,在調結構的大方向下,央行不愿輕易釋放這樣的信號,而寧愿通過創新工具和暗中放松“合意貸款”來暗中放水。民生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管清友也分析稱,供需壓力持續壓制通脹的局面,為央行定向寬松留出空間,但考慮到物價絕對水平仍然很高,且勞動力收縮等剛性壓力下通脹較為敏感,全面寬松預計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