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儲預期落地,膠價不漲反跌,后期頹勢難改
近些年,在天膠弱勢運行環境下,政府收儲一直被視為提振膠價、修復供需平衡表的重要外部力量。然而,在收儲“興奮劑”打多之后,膠市逐漸產生抗體,膠價上漲的“興奮點”也顯著抬高。可以發現,不僅產膠國的收儲措施效果微弱,而且消費國的收儲政策也乏善可陳。國家收儲主要是出于戰略需要的考慮,若被認為是托底膠價之舉,恐曲解政策本意,也難以改變滬膠頹勢命運。
收儲預期落地,膠價不漲反跌
上周五,市場期盼已久的收儲消息終于得到確認,國儲下發邀標文件給農墾、海南橡膠及中化國際三家企業,正式啟動了2014年天膠收儲計劃。此次國儲收膠規模預計在12.85萬噸左右,有效期為生產日在2014年7月以后國產全乳膠,交貨日期為2015年6月30日前。
此次收儲量并未超出市場預期,而價格還需關注9日的招標定價。如果定價過低,農墾、海南橡膠和中化國際交儲意愿就會顯著降低,轉而選擇在期市上賣出套保,加重滬膠下行壓力,同時國儲局也可能在期貨上接貨。而如果定價過高,滬膠或在短期內快速上漲,從而導致內外膠套利窗口打開,大量套利盤涌入將給滬膠中期走勢蒙上陰影。
海外收儲同樣收效甚微
其實,在國儲收儲之前,國內大型橡膠企業就已經對海外天膠進行過一次收儲。
據了解,在11月底,海南橡膠全資子公司海膠集團(新加坡)發展有限公司與泰國橡膠種植園組織簽訂了20.8萬噸天膠采購合同。不過事后來看,此舉利多效應非常有限,并未激勵膠市人氣,因為上述行為僅是對泰國囤積的那批儲備膠進行轉移,并非由終端需求消化。
國內消費市場頹勢加重
雖說今年國內輪胎外胎產量同比增長10.97%,出口交貨量同比上升15.41%,但僅從數據上看并不能真正看清輪胎行業的生存現狀,其背后隱藏著諸多問題和危機。
據了解,受今年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影響,輪胎市場需求一直低迷不振。盡管原材料天膠價格走低,成本壓力稍有緩解,但面對同行業競相壓價搶占市場,以及人工、能源、環保和物流等生產成本不斷上漲,輪胎企業的經營壓力是非常大的,行業利潤大幅回落。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輪胎行業利潤總額增長率僅為4.33%,較去年的30.58%增幅相差甚遠。
而在內銷不旺的情況下,出口又屢遭其他國家反傾銷調查,導致輪胎企業產品滯銷現象增多。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輪胎行業庫存同比增長16.77%。在內銷低迷和出口受阻的背景下,輪胎企業蓄積的巨大產能一時難以得到釋放,低開工率成為常態。
除此以外,作為天膠市場需求冷暖風向標的重卡銷量在經歷今年“銅九鐵十”之后,11月銷量同比降幅擴大至19%,且前11個月累計銷量也較去年萎縮,這嚴重打擊了膠市做多信心。
收儲治標不治本
收儲雖能起到緩解滬膠供應端壓力的作用,但也僅是暫時性“封存”這部分庫存,無法做到永久性消除,這與需求終端消化有著本質區別。而如果依靠暫時“封存”來填補終端虛弱的空白,進而修復滬膠供需平衡表,那么終將有一天也會因為這部分“封存”解凍而壓垮膠市脆弱的供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