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歐股創7年新高 油價暴跌5.5%
周四美國股市收盤漲跌不一,油價暴跌導致能源板塊下滑,科技股表現相對較好,美國1月CPI下滑0.7%,上周首請失業救濟人數突破30萬。經濟數據總體利好,歐股漲1%創7年新高;空頭回補,金價收漲0.7%報1210.10美元;庫存增加,油價暴跌5.5%報48.17美元。
截至收盤,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10.15點,報18,214.42點,跌幅為0.06%;標準普爾500指下跌3.12點,報2,110.74點,跌幅為0.15%;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20.75點,報4,987.89點,漲幅為0.42%。歐洲各國股市中,德國DAX 30指數收漲1%,報11327.19點,年內第18次創下歷史收盤新高;法國CAC 40指數收漲0.6%,報4910.62點;英國富時100指數收漲0.2%,報6949.73點。雅典綜合指數周四跌2.0%,收于904.59點;俄羅斯MICEX指數漲0.83%,收于1760.66點,以美元計價的RTS指數大漲3.18%,收于911.98點。
2. 中韓草簽自貿協定 萬億美元大市場可期
據商務部網站2月25日消息,中韓雙方完成中韓自由貿易協定(以下簡稱“中韓自貿協定”)全部文本的草簽,對協定內容進行了確認。至此,中韓自貿區談判全部完成,也象征著中韓兩國經濟融合的秒表已開始轉動。根據規定,中國將在最長20年內實現零關稅的產品達到稅目的91%、進口額的85%,韓國零關稅產品達到稅目的92%、進口額的91%。中國將在電器電子領域針對電飯鍋、洗衣機、冰箱、醫療儀器、家電零部件等產品實現零關稅,在鋼鐵領域實現冷軋鋼板、不銹鋼熱軋鋼板和厚板等產品的貿易自由化。韓國將分階段取消電動機、變壓器關稅,并在15到20年內逐步取消手提包、高爾夫球桿等自華進口量較大的生活用品關稅。
3. 中國人均GDP近7575美元
中國國家統計局26日發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披露,2014年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636463億元人民幣。當年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為136782萬人。按照“全年人民幣平均匯率1美元兌6.1428元人民幣”的標準換算可知,2014年,中國人均GDP已上升至7575美元。
“人均GDP應按年中人口數量計算,結果應該比7575美元略高,但也相差不遠”,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牛犁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在世界銀行劃定的標準中處于中等偏上位置,但離12600美元左右的高收入標準還有很大距離。
4. 俄稱西方威脅加大制裁
日前俄羅斯外長表示西方國家威脅有可能對俄實施新的制裁,這表明華盛頓和布魯塞爾不愿意看到烏克蘭休戰。俄羅斯、德國、法國和烏克蘭四國領導人于本月12日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就長期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綜合性措施、及烏東部地區停火問題達成協議。新停火協議從15日起生效,隨后烏東部戰事有所平息。2月下旬,烏東部沖突雙方簽署撤離重型武器計劃。但美、法、德多國都表示,如果烏東局勢出現惡化,將考慮施加新的對俄制裁。
5. 央行爭相放水 全球股市上演“政策牛市”
罔顧經濟基本面不佳的現實,全球股市正呈現出“你追我趕”的膨脹態勢:美股已經持續了五年多牛市,中國股市在去年底開始持續火爆,更遑論備受“安倍經濟學”激勵的日本股市了。據統計,全球股市總市值現已達到73.3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在這種狂歡背后,是全球央行出于各自目的而爭相放水,政策指向罕見的趨于一致。
分析認為,這兩日的大漲最主要歸功于美聯儲釋放的延緩加息信號。今年1月,歐洲央行推出了萬眾矚目的QE計劃,從3月開始每月購買600億歐元,一直持續至2016年9月。在此之后,包括中國、瑞士、丹麥、加拿大 、澳大利亞 、印度 、埃及等國的貨幣政策制定者紛紛宣布降低利率。2月中旬,瑞典央行更是推出瑞典版的量化寬松,宣布購債100億瑞典克朗的購債計劃。在這一波寬松潮之前的去年12月,日本央行已經再次擴大了量寬規模。
摩根士丹利指出,去年12月,其追蹤的央行中有10個采用了寬松政策,9個為緊縮;而現在寬松的有16個,緊縮的只剩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