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車已成為拉動汽車市場增長的核心力量。”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在1月汽車產銷數據發布會上表示,2015年1月,乘用車產銷繼上 年12月后再創歷史新高。具體來看,1月份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96.93萬輛和203.8萬輛,與上年同期相比,乘用車產銷分別增長15.1%和 10.4%。
1月份,我國汽車工業開局表現良好,產銷總體延續了上年的增長態勢,實現開門紅。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8.7萬輛和231.9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1.5%和7.6%。
中國品牌乘用車份額上升
1月份,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環比和同比均呈現增長態勢。從具體數字來看,中國品牌乘用車1月份共銷售86.78萬輛,環比增長2.26%,同比增長 21.45%,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2.58%,占有率比上月提升1.40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升3.89個百分點。
“這得益于中國車企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京生對今年1月份中國品牌乘用車銷售出現反彈的解釋是,目前汽車消費趨勢還處于上升階段,不少中國人還在攢錢買車,汽車市場的剛性需求依然很大。
雖然首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取得開門紅,但董楊在展望自主品牌未來發展形勢時卻坦言,未來自主品牌乘用車在本土市場的發展形勢將不容樂觀,市場份額恐將會縮水。
在外資品牌中,德系乘用車可謂增速最快。與上月相比,德系品牌銷量增速超過50%,法系品牌增速居次,其他外資品牌均有所下降。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1 月份,德系、美系、日系、韓系和法系乘用車分別銷售44.62萬輛、24.40萬輛、24.35萬輛、15.94萬輛和7.33萬輛,分別占乘用車銷售總 量的21.89%、11.97%、11.95%、7.82%和3.60%。
對于德系車在中國乘用車市場保持高速增長的原因,李京生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德系車進入中國市場較早,加之德國汽車結實抗撞,用料扎實,中國消費者比較認可德系車。他進一步解釋道,由于德國車近幾年不斷在中國推出新產品,也使消費者選擇的余地增多。
德系轎車增速明顯
相比較而言,中國品牌轎車1月份卻表現不佳,市場占有率環比和同比均呈下降。1月,中國轎車共銷售28.58萬輛,環比下降12.56%,同比增長0.68%,占轎車銷售總量的23.39%,占有率比上月下降2.5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0.35個百分點。
從不同系別轎車銷售情況來看,德系品牌增速依然最為明顯,1月份,德系轎車市場占有率比上月增長超過10%。據統計,德系轎車銷售38.24萬輛,占轎車 銷售總量的31.29%。其次為美系、日系、韓系和法系轎車,1月份分別銷售19.51萬輛、16.97萬輛、12.96萬輛和5.56萬輛;分別占轎車 銷售總量的15.97%、13.89%、10.61%和4.55%。值得一提的是,與2014年12月份相比,日系轎車銷量下降最快,美系和韓系降幅略 低,法系小幅增長。
1月份,銷量排名前十位的轎車生產企業依次為:一汽大眾、上海大眾、上海通用、北京現代、長安福特、東風日產、神龍、重慶長安、吉利和東風悅達,分別銷售 17.64萬輛、16.78萬輛、13.09萬輛、8.24萬輛、6.44萬輛、5.95萬輛、5.53萬輛、5.47萬輛、5.13萬輛和4.72萬 輛。與此同時,1月份轎車銷量前十名品牌分別為:新朗逸、捷達、速騰、帕薩特、新桑塔納、朗動、瑞納、科魯慈、高爾夫和軒逸。
SUV表現亮眼
1月份,乘用車產銷繼上年12月份后再創歷史新高。中汽協數據顯示,1月份,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96.93萬輛和203.8萬輛,產量比上月增長1.4%,銷量比上月下降1.1%;與上年同期相比,乘用車產銷分別增長15.1%和10.4%。
從產品結構方面來看,SUV成為拉動乘用車增長的主要力量。與上年同期相比,SUV產銷分別為47.43萬輛和48.73萬輛,同比增長50.70%和 51.13%。MPV產銷分別為21.64萬輛和22.55萬輛,同比增長30.1%和17.3%;此外,基本型乘用車(轎車)產銷分別為117.47萬 輛和122.19萬輛,同比增長7.83%和2.18%;交叉型乘用車產銷分別為10.39萬輛和10.33萬輛,環比增長21.63%和12.26%, 同比下降26.05%和24.32%。
2015年1月,位列銷量前五名的SUV分別是哈弗H6、途觀、CS35、幻速以及瑞風S3。其中,1月份哈弗H6銷量為3.61萬輛,途觀銷量為3.29萬輛,緊隨其后的CS35銷量是2.22萬輛。
在乘用車出口方面,據中汽協會統計的汽車整車企業出口數據顯示,2015年1月乘用車出口3.5萬輛,環比下降35.3%,同比下降23.5%。對于乘用 車出口后勁兒不足的原因,李京生分析說,中國品牌汽車出口的體系能力還沒有形成,對國外市場需求特點,法律法規,售后服務等方面還不熟悉,本地化生產相對 滯后。李京生認為,中國車企可以通過海外建廠的方式來促進出口。(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