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兩會”接近尾聲時,從軟控股份獲悉,其公司董事長、全國人大代表袁仲雪,在“兩會”上提出了“關于加快推廣RFID電子標簽在輪胎上使用的建議”。
據袁仲雪介紹,中國對輪胎使用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造成安全事故頻發及大量的資源浪費,如高速公路上70%-80%的安全事故均與輪胎相關,國內的輪胎壽命和循環利用率極低等。而在汽車輪胎上使用RFID電子標簽后,輪胎就會變得更加智能,同時,每條輪胎都成為有效的數據追溯載體,配合輪胎信息數據庫,可以做到對輪胎全生命周期進行有效管理。
輪胎采用RFID標簽后,會不會大幅增加成本,加重消費者的負擔?袁仲雪分析說,電子標簽只占輪胎成本的很小一部分,而且大規模應用后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輪胎卻從此擁有了惟一身份標識,伴隨其終身使用。因此,他呼吁有關部門采取措施,鼓勵輪胎企業在生產中植入RFID電子標簽。
在袁仲雪看來,目前,國內的輪胎生產信息化程度已比較高,實現信息綁定后,輪胎企業可對其不涉及商業機密的數據進行公開,用戶、政府部門均可通過系統對輪胎進行信息監控、管理和追溯,從而防止和杜絕無序生產及銷售(假冒、貼牌、串貨)。同時,輪胎企業也可借此拉近與用戶的距離,提高用戶忠實度。
據了解,近年來,美國、日本、歐盟、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先后出臺了輪胎標簽法,要求輪胎必須加貼標簽,標示輪胎的燃油效率、滾動阻力、滾動噪聲和濕滑路面抓地力的等級。但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輪胎追溯標識,是用條碼+胎側信息的形式來存儲輪胎的各種信息,信息量有限,而且位置均在胎體表面。一旦這些信息隨著輪胎磨損無法目視,也就意味著信息丟失,給輪胎的使用、查詢、維護等造成困難,并增加出口輪胎的售后風險。
袁仲雪認為,輪胎數據的信息化管理和信息的互聯互通,對車聯網的建設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應積極鼓勵企業以RFID輪胎為載體進行創新,推動改進生產工藝和技術,不斷增強信息化程度,并促進行業整體管理水平提高,縮小中國輪胎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