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3月末,筆者在系列宏觀觀察中分析到,2015年金融市場的灰天鵝排序也許要換位了,曾經最擔心的地方債務違約風險,在超預期的置換方案中,將大概率平穩著陸。
從5月18日江蘇省522億元一般債券成功發行來看,萬億債務置換大概率著陸,但過程不可謂不驚險。因為江蘇省原定4月23日發行地方債,卻臨時推遲發行,蓋因市場對地方債承銷反應冷淡。
其間,財政部、央行、銀監會等三部委特急下發了一份文件,要求各地采用定向承銷方式發行,地方債由地方財政部門與特定債權人按市場化原則協商開展,對此市場有一個很通俗的理解——“誰的孩子誰抱走”。
文件還規定,允許地方債納入中央國庫和試點地區地方國庫現金管理的抵(質)押品范圍,納入中國央行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和抵押補充貸款(PSL)的抵押品范圍。
總而言之,之前的多次降準、降息從資金來源和資金成本上為債務置換做了鋪墊,而將債券納入合格抵押品范圍又提高了地方債的吸引力。多管齊下之下,地方債務置換正從江蘇開了個好頭,10年期債券中標利率為3.41%,高于同期國債利率2BP,顯然這不是一個市場化選擇的結果,申萬證券對江蘇債券發行的快評只有兩字——呵呵。
其實地方債務置換方案可以走得更遠些,不管股市牛氣十足是不是為國接盤,那么中國債券市場為何不尋求國際投資者接盤呢?發行反向的熊貓債券呢?
易方達資產管理(香港)公司2014年末在美國發行了一只中國短融ETF,華人圈將這只產品比喻為“美國版余額寶”。在受歡迎的背后是,中國一年的商業票據指數的總收益為5.85%,而美國同類不到0.2%,兩者利差為5.65個百分點。這種差異可以很形象:拿2萬美元投資中國短融ETF,一年的收益可以掙一部iPhone6Plus,而存美國銀行一年的利息則僅夠買一個漢堡套餐。
雖然中國地方債和海外債券收益率不會如此大,但巨大的吸引力是顯然的,所以讓海外投資者來“接盤”也是未嘗不可的,而對于當前資本流出的窘境也是再好不過的。當然,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海外投資者可能需要更多的地方政府債務透明度,不過這樣的要求也并非是一件壞事,正好可以推進財政制度的改革。
二
6月將至,去年市場所預期的6月為美國加息時點恐怕難以成行了。
5月20日公布的美聯儲4月會議紀要表明,盡管委員們認為Q1美國經濟放緩是受暫時性因素影響,經濟將重回溫和適度的增長步伐,但多數委員預計6月份首次加息的概率不高,雖然未完全排除這一可能,多數美聯儲委員預期今年下半年會收緊貨幣政策。
5月23日,美聯儲主席耶倫在羅得島州首府普羅維登斯發表演講,表達了“今年某個時候加息是合適”的立場,并稱加息節奏將較為緩慢且謹慎。加息的前提自然還是,一是就業市場需要繼續改善,二是美聯儲需要對通脹在中期回升到2%有足夠信心。
當前何時加息是擺在美聯儲面前的一個難題,若等到通脹和就業提升至目標水平之后再加息,則會有經濟過熱風險;如果現在就加息,又恐打擊正在復蘇中的美國經濟。
不過這個難題又是似是而非的,正如買入一只股票,在任何時點都存在著選擇的難題,再優秀的交易員也無法把握一旦買入就不存在被套的風險,風險屬于概率問題。
目前,美國4月核心CPI為兩年來最大環比漲幅,新屋開工數據也創七年新高,皆是超預期。自然第一槍是要開的,而且也確定在今年內,那么從時點上推測,9月首次加息的概率較大。加息是頭頂的靴子,落下是必然的,只要前瞻指引能夠靈活些,也就不至于對市場形成大的沖擊,畢竟市場都預期了一年多。
再額外提一句,在上周末的2015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預計,2017年左右全球流動性提供會斷崖式下跌,這是因為一旦美聯儲、日本央行、英國央行,甚至歐洲央行等主要央行相繼退出,全球流動性必然收緊。
從流動性角度而言,2017年確實是個關鍵時點,假定2015年9月美聯儲加息,那么按照此前美聯儲平均25個月的加息周期推斷,2017年四季度全球金融將經歷大考,從歷史觀察,美聯儲加息的尾聲通常是重大危機的多發時刻,A股到時也不會例外。樂觀一些看,2017年四季度可能是本輪A股牛市結束的第一個時間點。
雖然中國地方債和海外債券收益率不會如此大,但吸引力是顯然的,所以讓海外投資者來“接盤”也未嘗不可,對于當前資本流出的窘境也再好不過。(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