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周二發布的一篇工作論文很有意思。IMF經濟學家告訴我們,與其糾結于減債,一些國家應該忘記債務轉而去刺激經濟增長。
《華爾街日報》甚至稱,這可能是IMF近幾年來最不同尋常的言論了,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在全球經濟在低增長的泥潭中無法自拔時,其忍無可忍的焦慮。
IMF研究部門副主任Jonathan Ostry與其他兩位經濟學家Atish Ghosh、 Raphael Espinoza在本周二發布的報告中寫到:“最近圍繞償付債務的節奏問題有一些辯論,但有關債務是否需要被償還的問題卻鮮有提及。”
“應對高債務問題的一個激進解決方式就是什么都不做——接受這個事實。”他們在上述報告中寫到。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債務問題都以不同形式逐漸暴露出來。各國政府去救助金融系統,并試圖刺激經濟增長,這又加劇了自身的債務問題。
危機以來,對于出現債務問題的國家,經濟學家和各大國際金融組織的普遍共識都是,債務負擔總是要降下來的。尤其是在歐債危機爆發后,債務負擔很快成為投資者對一個國家償債能力信心程度的一大決定因素——如果一國債務負擔過重,市場就容易缺乏信心,這就會進一步推高這個國家的融資成本。而融資成本上升又會讓這個國家的處境進一步惡化,甚至將其逐出債市。
這也是為何債務問題在危機后被不斷“政治化”,美國如此,歐洲更是。要求歐元區國家削減債務幾乎成了歐洲首腦們每次開會都要念叨的事情,尤其是德國。
有些人可能還記得,全球最大的二十個經濟體曾經在2010年的G20峰會上承諾要在2013年之前將目前的財政赤字減半,同時在2016年前穩定并減少債務占各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
但IMF的上述最新工作報告卻說,許多決策者都有著“債務強迫癥”,而且并沒有完全考慮到用減債來防范危機造成的經濟成本。報告寫到,“推崇‘解決債務問題’的人強調了為危機保險的好處,卻不提這種保險需要的前期成本。保險可能是昂貴的,財政預算盈余需要收更多的稅。”
削減債務水平只能通過增加稅收或削減支出,所以會遏制經濟增長。IMF經濟學家在報告中稱,對債務置之不理會讓經濟以更快的速度擴張。這樣一來,收入增長后,債務可以自然降低。
但報告并不是說,所有國家都要暫停減債計劃,而是主張一些還有財政余地的國家要多花錢去刺激經濟增長,這樣并不會引發投資者擔憂和提高融資成本。由于全球央行政策還非常寬松,決策者應該利用目前的超低利率。
“對于那些有財政空間的國家,危機保險的成本可能要遠高于好處。”報告稱。事實上,當一個國家選擇與債務共存而不是試圖去降低債務水平,經濟福利可能會“大幅提高”。
這篇工作報告的觀點雖然不能代表IMF官方的觀點,但也符合近期該機構呼吁全球各國政府加大基建支出來刺激經濟的主張。
IMF經濟學家提議的最適合(和最不適合)忽略減債去刺激增長方案的國家中,挪威和韓國最適合,德國和美國也還在安全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