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失業率正在全面地走近公眾視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6月1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做出指示,要求有關部門擴大統計范圍,進一步完善辦法,把調查失業率真正變成權威數據。幾天后國家統計局做出回應,今年7月將開始進行勞動力試調查,調查范圍將擴大至全國所有地級城市,調查頻度將是每月一次。這意味著,調查失業率有望建立按月定期公布機制。
其實中國的調查失業率從1998年就開始統計了,但一直屬于政府內部信息,而沒有向全社會公布。去年7月末政府首次正式公布了調查失業率。現在建立常態化的信息公布機制,這也是政府信息透明化的一個重要步伐。
長期以來,中國失業統計方式的改革一直滯后,一個重要原因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意識形態思維的殘余影響。各級政府把失業視為一種尷尬,總是用“待業”、“下崗”等遁詞避談失業。其實失業只是說明一定比例的勞動力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配置,是對經濟閑置產能的一種初步反映,這是任何現代經濟中都會發生的現象,沒有什么可羞恥的。只要實行市場經濟,就必定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失業,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避而不視的“鴕鳥思維”不僅于事無補,反而可能造成現實中失業的惡化。
陳舊的思維方式必須改革,對于失業我們一定不能諱疾忌醫,而必須坦然面對,而這就必然要求我們有全面、細致、科學的失業統計制度。目前主要實行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具有很大缺陷。它只統計在政府機構登記的失業人員,顯然這不能反映勞動力市場的真實供求狀況。很重要的一點是,針對城鎮人口進行的這一調查,通常并不反映農民工的失業情況,而農民工是一個極為龐大的勞動力群體,掌握其就業狀況對農業、工業、服務業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沒有官方的全面失業數據的情況下,私人研究機構因為調查統計能力比較欠缺,不可能給出科學的數字。所以政府公布的數字,和學術機構、國外機構研究得出的數字,往往差別較大,容易造成混亂,有時也造成不必要的過度擔憂。
宏觀經濟信息也是一種公共品,沒有精準的信息,必定會導致企業和勞動者對勞動力市場供求的變化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和預期,從而影響勞資博弈中雙方的選擇,造成一定的扭曲。比如如果一些地方發生了“民工荒”并得到了廣泛報道,企業就可能會高估雇用勞動力的成本,但也許“民工荒”只是局部現象,其嚴重程度被夸大了。又比如,大學畢業生在媒體連篇累牘的“就業難”報道影響之下,也可能低估自身的市場價值,可能影響其薪酬。這些信息失真都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而有了權威的失業率數據,各方就有一個可信任的基準,改善自己在市場中的決策。
在中國市場化建設的進程中,產品、服務等領域已基本完成市場化,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全面市場化,而失業統計是這一領域的改革所必不可少的一環。中國的人口結構和勞動力結構正在發生重要的變化,正在對經濟造成潛在的、但未來可能日益突出的影響;老齡化的風險日益突出,而老齡化風險需要社會各方全面系統化的應對。詳細的、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勞動力的全面失業統計,也可以間接反映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的影響,有利于決策者及時發現人口政策的問題并做出調整。此外,中國與國際經濟機構之間正在出現日益密切的合作,在全球化的時代也需要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政策討論和協調,而如果中國的失業數據仍然不完備,失業標準、失業率統計口徑等與國際通行標準不一致,無疑會大大損害這些合作的效率。
尤其重要的是,政府自身需要全面精準的失業率數字。目前政府的很多工作都與勞動力有關,比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人員安置、勞動力培訓、再就業工程等,這些工作都需要可靠的信息支持。現在,除了把登記失業率改革為調查失業率之外,調查的項目也有必要細化,區分自愿與非自愿失業、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等,在得出總的失業率的同時摸清不同類型失業的不同情況,以及不同的具體行業的失業情況,從而可以在政策上對癥下藥。失業率在不同地區可能存在很大差異,就更需要地區性失業統計的細化。這里需要建立對地方政府的正向激勵機制,讓他們理解失業統計工作的真實意義,不將其與政績考慮相掛鉤,以避免出現數字造假、粉飾等現象。當然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在各級政府的統計等部門強化失業統計機構的職能,不斷擴大調查樣本,增強調查頻率,提高調查結果的可信性。
在經濟走向新常態的過程中,中國政府關注經濟指標的側重點也在不斷調整。就業發揮著重要的托底功能,即使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只要就業狀況保持穩定,適應新常態的調整就擁有有利的條件。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失業率,政治家的講話往往把就業而不是GDP增長率放在第一位,因為就業直接關系著千家萬戶的真實生存狀況,也關系著國民的客觀幸福程度與主觀感受。這一態度是值得中國借鑒和學習的。
失業率是反映經濟運行情況的重要晴雨表。如果經濟調控不以精確完善的失業數據做基礎,就像預測天氣時不測量和使用濕度指標一樣,是萬萬行不通的。而通過更全口徑的失業統計,動態長期性地反映真實的失業狀況,政府就能及時掌握經濟運行的真實情況,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通過各種逆周期性的調控去熨平經濟波動周期,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其意義是如何強調也不過分的。(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