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對歐盟的輪胎出口量首次超越美國。而美國對中國輪胎此次“雙反”案表明,美國市場對中國輪胎出口的大門正越關越緊。那么,今后中國輪胎能否進一步開拓歐盟市場,推動其逐漸替代美國市場呢?
對歐盟出口量首超美國
“實際上,美國去年以來實施的‘雙反’,已經導致歐美在中國輪胎出口中的市場比重發生變化。”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的專家說。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輪胎廠商對歐盟的出口量超越美國,達到4870萬條,同比增長7.7%。據悉,由于美國市場出現貿易壁壘風險,很多中國輪胎企業已陸續將一些業務轉向歐盟。
歐洲輪胎和橡膠協會日前經過調查發現,自2013年以來,一直是輪胎凈出口地區的歐盟,其進口輪胎量卻一直在穩步增長。有人推測,這或許與中國對歐盟輪胎出口增加有關。
據了解,為了轉移在美國市場碰壁后多余的產能,國內輪胎企業正加快擴展其他市場的步伐。除了輪胎出口的第二大市場歐盟外,東南亞、中東、南美等新興國家和地區,正成為中國企業競相爭奪的新市場。
但是,有關人士對中國輪胎企業的國際化開拓之路并不十分看好。一位多年從事外貿工作的企業人士稱,從目前的國際貿易趨勢看,不僅美國對中國實施的貿易壁壘越來越多,其他國家也在逐漸加強對中國輪胎產品反傾銷的力度。未來如果仍然像過去那樣,僅僅依靠價格優勢參與國際競爭,中國輪胎在其他市場上還會遇到和美國市場一樣的問題。
業內人士的普遍看法是,中國輪胎企業在調整市場結構的同時,更應重視的是調整產品結構。
歐美市場有不同特點
由于歐盟近年來的汽車市場增長較快,許多輪胎企業傾向于將多余的產能轉移至歐盟市場。但是上述從事外貿工作的業內人士提醒說,中國輪胎向歐盟市場的轉移, 并不會如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容易。一方面,歐盟與美國市場一樣,是一個法規嚴苛的成熟市場;另外,這個市場還具有與美國市場不同的一些特點。
據分析,中國輪胎企業進軍歐盟,最難逾越的門檻是歐盟的輪胎標簽法,其對在歐盟銷售的輪胎產品燃油效率、滾動噪聲和濕地抓著力等級進行了嚴格規定,而且每年都實施技術動態監測,中國不少輪胎企業的產品目前還難以達到相關要求。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但本土的主要輪胎生產企業只有兩家,即固特異和固鉑,其輪胎產能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這為其他國家的輪胎企業到此建廠和進口都提供了很大機會。中國輪胎橡膠產品進入這個市場較早,經過多年的拓展和培育,已經在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歐盟目前仍然是一個輪胎凈出口地區,其產量和銷售量之間有很大的落差。以乘用車輪胎為例,歐盟輪胎企業在歐洲的年產量達3億條,但當地市場乘用輪胎的年 銷售量僅為2.63億條,這多出來的近4000萬條,就需要出口到其他地區。中國輪胎企業現在要進入這樣一個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其需要走的路 還很長。
此外,美國是一個統一國家,其各州政體、法律法規、文化等雖有差別,但容易協調溝通。而歐盟是由眾多國家組成,雖在經濟上基本上實現了統一,但實際上各個 國家在政治體制、法律法規、文化等方面差異極大。中國輪胎要出口到這里,就不得不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采取差異策略,以適應各地不同的法律法規和文化習慣。 由此所付出的成本和下的功夫,都與美國不可同日而語。(輪胎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