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2017年實現良好開局。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創近6個季度新高。這一增速高于6.5%左右的今年全年增長目標。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證券時報專家委員會委員們表示,一季度經濟運行開局良好,中國經濟結構得以優化,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為全年奠定了良好基礎,抓緊改革。但也要看到,國際環境仍然錯綜復雜,國內結構性矛盾還比較突出,鞏固持續向好態勢尚需進一步努力。
“各項經濟指標均顯示中國經濟延續了去年四季度以來的企穩回暖態勢,各界對2017年經濟形勢的樂觀程度在提升。”證券時報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經濟的良好開局,為實現全年6.5%的增長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加快轉型升級贏得了難得的機遇。
對于支撐一季度經濟向好的因素,國家統計局稱,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的支撐力提升,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增強,出口貢獻由負轉正,這三大主要力量支撐了一季度經濟增速加快,有所回升。
證券時報專家委員會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財政部原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去年我國宏觀經濟增速出現了2010年以來絕無僅有的小平臺,一系列指標正表明中國經濟運行中的亮點在不斷增加。如果經濟能夠在2017年實現與中高速增長平臺對接,那么所謂“L”型的轉換將在今年確認。同時,“新常態”“新”意明朗之后,“常”待實現,而今年有望進入“常”之年。
證券時報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表示,當前,經濟增長穩在了周期性底部,經濟運行中一些主要指標出現了積極變化,穩增長的內涵中好因素明顯增加。但下一步經濟增長中穩的基礎還不牢固,向好動力還不足,需要通過更加精準的宏觀政策和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化解。
馬曉河指出,內生結構性增長動力偏弱是影響經濟回穩向好的關鍵因素。下半年,房地產投資將是一種收緊趨勢,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就難以出現轉折性變化。工業向好主要是基礎設施帶動,上游產業拉動,而下游產業受制于消費需求不振,增長并不明顯。另外,金融風險在累積,結構性通脹隱憂趨升,也是影響經濟回穩向好不可小覷的因素。
那么,二季度經濟能否延續良好態勢?
潘建成指出,從未來經濟走勢看,二季度有望延續一季度增長的慣性,增速高于全年6.5%的預期目標。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可能會加大。但由于有比較強勁的基礎設施支撐,有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的支持,有消費結構升級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經濟增長也不大可能出現大的下滑,上半年和下半年平均起來,實現全年預期目標把握較大。
證券時報專家委員會委員建議,中國經濟一季度開局良好,為改革騰挪了空間,要珍惜當前這來之不易、稍縱即逝的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間窗口,從多方面加大供給側改革力度。
證券時報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指出,2017年的財政政策仍以減稅降費為主線索,說明在經濟下行態勢基本未變且仍趨嚴峻的情勢下,相對于擴大投資、增加支出的傳統積極財政政策操作,減稅降費當然是最契合于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