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新平臺上出現短期小幅波動,特別典型地體現在工業增加值上。今年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走出一個完整的“M”型。
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4%,比6月份回落1.2個百分點,但仍比去年同月加快0.4個百分點。
采礦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較6月降幅擴大1.2個百分點,是拉低工業增加值的主要原因。但是,7月份,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2.1%和10.7%。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工業內部升級態勢仍然比較明顯,制造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的趨勢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7月工業增加值增速放緩的同時,鋼材產量和發電量同比增速卻創下新高。
關鍵詞1:高技術產業同比增長12.1%成新亮點
今年3月和6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均達到7.6%,成為近年來工業增速少有的高峰。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7月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到6.4%,是向正常回歸的表現。3月、6月是少數情況,近年超過6.5%都很少見。”
對于工業增速在7月份放緩的原因,毛盛勇解釋說:一是今年7月份全國大面積的高溫天氣,高溫酷暑之下,停產檢修的企業比上年明顯增加;二是南方地區洪澇災害比較嚴重,一定程度上對工業生產帶來了一些影響;三是按照新的發展理念的要求,有一些地區加快了淘汰環保不達標的過剩產能的力度。
牛犁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工業生產增速在企業補庫存周期性放緩影響下略有回落,當前補庫存周期趨于尾聲,庫存增速將放緩,補庫存轉為出庫存,當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初步預計,下半年工業增加值將增長6.5%左右,全年將增長6.7%左右。
當前工業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跡象明顯。在工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7月份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2.1%和10.7%,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5.7和4.3個百分點。
工業動能的轉換在不同地區表現不同,分區域來看,各地工業增加值表現差異還比較明顯。7月,東部地區增加值同比增長6.4%,中部地區增長7.9%,西部地區增長5.9%,東北地區增長0.6%。工業增加值增速中部高于東部,東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東北的情況在去年同期也存在。
在牛犁看來,中部地區工業增速快于全國整體增速,有鋼鐵、煤炭等原材料行業價格上升的因素,東部地區則在高新技術和裝備制造上領先。
關鍵詞2:發電量單月增速創3年多來新高
在7月工業增加值增速放緩的同時,鋼材和發電量等指標卻不降反升。7月鋼材日均產量同比增長2.7%,僅次于今年1~2月的增速。7月日均發電量同比增長8.6%,是自2014年3月份以來的最高增速。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7月出現低工業增加值、低PMI和高發電量的情況,工業增加值與發電量走勢再次偏離,發電量高可能主要在于夏季高溫發電。
今年以來,除了前兩個月和7月發電量持平或高于工業增加值增速外,其余月份,工業增加值均明顯高于發電量增速1到2個百分點。鄧海清認為,“低發電量+高工業增加值”表明輕工業增速高,而重工業增速低。
對于鋼材走勢,蘭格鋼鐵經濟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陳克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宏觀經濟L型企穩態勢已經確立,由于世界經濟復蘇格局依舊,因此中國鋼材需求將繼續穩定增長,甚至是較大幅度增加。
在工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同時,經歷化解產能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工業內部也呈現新的特點。
在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看來,此前的過剩行業出現強者恒強的特點,龍頭企業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行業洗牌之后,正在通過技術進步、設備更新等提高行業進入門檻,建立“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