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9年,全球多國央行貨幣政策轉向,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更是“鴿聲嘹亮”,全球新一輪“寬貨幣”風起。
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
伴隨全球經濟放緩跡象逐漸明顯,美國、歐盟、日本等央行貨幣政策出現較為明顯的轉向。
3月21日凌晨,美聯儲宣布維持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2.25%-2.5%不變,計劃自5月起縮減“縮”力度,每月停止再投資的國債數量將從此前的300億美元下降至150億美元,該過程將持續至9月“縮表”結束。議息會議后公布的點陣圖顯示美聯儲今年的貨幣政策立場將較預期更為寬松。
由于工業、投資、外貿等經濟數據表現不佳,歐洲央行3月7日打出“組合拳”,動用多種政策工具加大貨幣寬松力度,以抵御經濟下行風險。3月議息會議已決定自今年9月起,開啟新一輪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通過向銀行提供低利率的長期貸款達到寬松貨幣的目的。
除美聯儲、歐央行明確“寬松”以外,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均維持目前低利率政策不變,繼續“寬松”概率增大。
日本央行仍將維持超寬松政策。日前召開的日本央行貨幣政策會議表示,必須維持強有力的貨幣寬松措施,以維持實現物價目標的動能。3月20日公布的會議紀要顯示,多數委員認為,實現通脹目標需要時間,而繼續寬松政策是合適的。其中一位委員表示,日本央行必須強調其準備好采取“迅速、靈活和大膽”的行動,包括額外的貨幣寬松。
此前,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表示,當前海外市場減速使得日本出口疲軟,若日元急漲導致日本經濟受損,將準備進一步擴大刺激政策。不過,決策者對于日本央行應多快擴大貨幣刺激的看法有分歧。
3月6日,加拿大央行利率決議維持利率在1.75%不變,加拿大央行預計,將繼續保持政策利率低于中性利率區間,下一次加息時機的不確定性增加。鑒于經濟數據呈現了好壞參半的前景,需要時間來衡量經濟將持續低于潛在增速的時間以及通脹前景的影響。未來加息速度的不確定性意味著加拿大央行將繼續密切監測家庭支出、油市。
澳大利亞央行利率決議繼續維持不變。澳大利亞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部長一致認為“澳大利亞貨幣政策的目標是平均通脹率達到2%至3%的水平。”但現在澳元的經濟條件并不能保證通脹在2%-3%之間,降息的概率大增。
大部分新興經濟體還在觀望
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貨幣政策陸續轉向寬松,新興經濟體央行貨幣政策也有一些變化,但并非跟隨總體呈觀望狀態。
中國央行繼2018年4次降準后,2019年1月再次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2018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2019年將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立場,不提“中性”。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注重“穩健”“松緊適度”,與去年相比,未提“保持中性”。
中國央行行長易綱在今年全國兩會答記者問時對此回應,“這次沒有提‘中性’,更簡潔,但實際上穩健貨幣政策的內涵沒有變。穩健貨幣政策要體現逆周期的調節,同時貨幣政策在總量上要松緊適度。今年的松緊適度,就是要把廣義貨幣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速大體上和名義GDP的增速保持一致,這就是個松緊適度的概念。”
第一財經研究院研究員劉昕認為,從歷史數據看,中國的貨幣政策并不跟隨美聯儲貨幣政策立場,因此美聯儲停止加息及“縮表”的決定對中國未來貨幣政策調整的影響有限。
不少業內人士分析,今年中國貨幣政策穩健的總基調不會改變,但在具體操作上將更具彈性,或傾向“偏松”。
印度央行在今年2月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6.25%,貨幣政策由此前的“校準型緊縮”調整回“中性”。
印尼央行3月22日也決定暫不加息,是連續四次保持利率不變。此外,像韓國、俄羅斯、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央行在2018年均以不同頻率上調政策利率,從目前看,這些國家在利率決議上處于觀望狀態,仍按兵不動。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轉動”貨幣政策方向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布的最新綜合領先指標顯示,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整個歐元區(包括德國和意大利)的增長勢頭都在放緩。
美國停止加息則緣于對經濟預期并不樂觀。從3月美聯儲政策聲明來看,其最大變化是對美國經濟的評價,即承認經濟有所放緩,和2018年12月一樣,這次美聯儲再度下調今、明兩年的GDP增速。
從具體數據來看,美聯儲預計2019年實際美國GDP增長2.1%,去年12月預計增長2.3%;2020年預計增長1.9%,去年12月預計增長2.0%;2021年料增長1.8%,去年12月預計增長1.8%;更長周期料增長1.9%,去年12月預計增長1.9%。
另外,數據顯示,美國2月就業增長幾乎陷于停滯,僅新增2萬個崗位,遠低于市場預期。這有可能是受到一次性因素的影響,但這種下降的幅度使人們更加關注美國經濟失去動力的觀點。
歐元區經濟形勢也是一片黯淡。2018年下半年以來,歐元區多數主要經濟體表現均不理想,投資減弱,凈出口明顯下滑。2018年第四季度,歐元區GDP環比僅增長0.2%,為4年來最低水平。就連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意大利經濟也出現技術性衰退。另外,受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地緣政治緊張加劇、英國“脫歐”和財政緊縮等因素的影響,歐元區經濟增長壓力進一步加大。
日本央行3月15日維持貨幣政策不變,并下調對出口和制造業產出將支撐經濟成長的樂觀看法,承認海外風險加劇有可能讓脆弱的日本經濟復蘇脫離正軌。
日本政府3月20日調降經濟評估,日本內閣府稱,經濟穩步復蘇,但出口和產出顯露出疲軟跡象。3月報告給出悲觀的展望,稱這波疲態可能延續一段時間。內閣府連續兩個月下調對工業生產的評估,稱已經出現疲態,也沒有增長,尤其是“出口和產出受到海外經濟增長減速的影響”。數據顯示,日本1月出口創逾兩年最大降幅。
黑田東彥在3月央行會議結束后的記者會上也承認日本經濟面臨挑戰,但并未透露是否會有更多刺激措施。
全球經濟增長不容樂觀。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指出,2018年全球經濟增速急劇放緩,擴張速度降至了十年前全球爆發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恒大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分析認為,近期全球主要央行接連放鴿,貨幣收緊基本結束。美歐日中等央行貨幣政策均出現較為明顯的轉向,或預示本輪全球流動性收緊周期進入尾聲。(中國經濟時報)